王晨羽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国际化,却一直以来没有相关的永久居留制度。近日,中国司法部公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激烈讨论,几乎呈一片倒的持反对意见,这在中国政府所公布的政策讨论上非常鲜见。
为何民众对永久居留条例意见如此之大?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主义与种族歧视。仔细翻看和总结民众的讨论却不难发现,大多数民众对于永久居留的政策并无太多异议,但是对条例的一些条款存在着严重的疑虑。
条款里对永久居留资格的获取条件,规定得确实相对宽泛、不够严谨。例如“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在中国境内工作满三年,实际居留时间累及不少于一年”,可以申请获得永居。博士研究生学历并不算是较高的条件,而且中国本身对于国际学生的招生和授予学位上的掌控非常宽松,社会对此条件普遍存在疑虑。
再者,“为中国文化、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申请”,文化与体育事业并非中国目前劳动力短缺的领域,以其作为纳入条件也让人存疑。
更有甚者,条款中规定“有其他正当理由者”可获得永久居留资格,其宽泛与模糊无疑引发社会猜忌。此外,关于永久居留资格的时限限定,规定“每年境内居住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但特殊情况申请可以减少”,这无疑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永久居留资格的居留时限。
此外,条款对于永久居留居民权利的一些规定,刺激了民众的不安感。条款中规定了永久居留居民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在中国境内购买自用、自住商品住房”,这实际上触动了许多民众的神经。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有限,社会福利制度不足,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和焦虑不安感非常强烈。
许多关于中国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户籍,有关住房的影视作品长期受到热捧,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体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给民众带来焦虑感之强烈。在此环境下探讨外国人居留权,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
此外,中国社会长期诟病的“外国人超国民现象”屡见不鲜,国内大学对外籍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条件普遍极其宽松,住宿条件普遍比境内学生优越,部分学校为外国人提供与自身条件不匹配的高额奖学金,甚至山东大学还曾出台政策,要求为外籍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异性学伴”,引起民众反感。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中国医院为外国人就医设有绿色通道、警察局在办案时优先处理外国人的案件格外谨慎,媒体也会更为“尽心尽力”的给予报道。诚然,这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外交无小事”政策在基层社会的延伸,但这些现象更加刺激了民众本有的社会焦虑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再者,民众的疑虑,还与对政府管治非法移民的能力的信心不足有关。近年来,关于部分非法移民的报道逐渐增多,当地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此管制不力。部分非法移民聚居区出现与本地居民矛盾尖锐化、犯罪率增高等现象,更加深民众对永久居留条例的抵触情绪。
还有部分民众认为,条例会为部分人员向海外转移资产提供便利。由于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且对入籍、外国人居住权享有严格限制,并存在外汇管制,近年来曾较为普遍的“裸官”现象有所控制。有些民众担心,一旦实行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将为部分人员向海外转移资产提供便利。
条例的出台是为了满足中国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但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民众支持。相关部门恐怕还得做更多的工作来打消民众的疑虑。
作者是医学博士与法律硕士
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