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发 口罩经济学 “口罩之乱”

时间:2020-02-21 09: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台湾疫情虽然相对轻微,却引发“口罩之乱”。政府先对口罩限制出口并征用,却引发恐慌性需求,只好以便利商店与药妆店限量释出,并扩张产能,然恐慌性需求反而有增无减。于是2月6日起改采“实名制”,每人每七天向健保药局(6,514家,每天各配给200片)凭健保卡限购两个,再增加300多个卫生所,虽然技巧性排除了军队、监狱、外国人取得口罩的机会,但从排队人龙看出供不应求问题依旧存在。难怪民间流行“从前带口罩抢钱,现在带钱抢口罩”、“七天买两个,排队时用掉一个,另一个留到下次排队时用”等笑谈。

若考量延后开学,以及民众调整行为减少外出、宅在家里,而有效减少部分需求的贡献,即可知实际上口罩是“严重短缺”。因为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人每七天才用两个,等于一个口罩要用三、四天,或等于必须周休五日才够用。

从整体来看,群聚感染风险最高的上班族(从使用大众运输工具通勤,至室内工作场所与他人密切互动),最需要口罩却无从取得口罩,反而退休族、家管者必须外出排队领取口罩,增加感染风险;而为防范感染而戴口罩领口罩,形成“最需要口罩的人没有口罩,不需要口罩的人有口罩”的“逆选择现象”和浪费,在在显示口罩政策不只有市场失灵,更有政府失灵的现象。

因此,在中部发生“死亡后确诊”的案例之后,以及下周学生开学可能增加群聚感染风险之虞,政府可不能还陶醉在“台湾是实名制成功”的自我感觉良好之中,更应深切检讨如何改进口罩的供需制度,建立一套“口罩经济学”,消极面可避免疫情若持续恶化时再发生口罩之乱,积极面则可因应未来类似疫情爆发时,可以派上用场。

首先,因应疫情应该由专业的医界出来讲话,才能抑制恐慌;若相信官大学问大,反而治丝益棼。例如,此次疫情爆发时,若先由医界提出“病患才需戴口罩”、“勤洗手比戴口罩更能防范接触感染”之类的专业呼吁,民众自然会有包容性的作为,即可减少恐慌性的需求。可惜,行政院长带头宣布对口罩管制出口,强制征用,劳动部还宣布企业应备足口罩让员工使用,反而让敏感的民众产生供给不足的忧虑,引发全民戴口罩的不正常、甚至浪费的现象,难怪衍生酒精、卫生纸抢购的风波,口罩之乱也难以平息。

其次,新冠肺炎最怕的就是群聚感染,因此政府的政策首要在于让民众“多用网络,少用马路”,以降低群聚的机会和风险。实名制让民众排队抢购口罩,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更好的作法就是“抓大放小”,由工厂直接配送至健保的各“投保单位”,则员工群聚的公司行号就有足够的口罩可用,又不会增加超商、药局的负担,交易成本最低。更智慧的作法,就是除了制造业非亲临至工作场所之外,服务业或后勤、行政业务的员工,或学校、职训机构、会展,可在家工作或在家学习,并善用网络资源传递资料讯息、召开会议,完全避免群聚感染的风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病毒疫情具有“外溢性”,既然是人传人,对抗疫情应该无国界之分。就像邻居失火,首要之务不是各自囤水,以应火烧过来时使用,而是大家提水共同消灭火源,才是同蒙其利之道。否则火源无水可灭,坐任火势失控,邻居还是活在恐惧之中,囤水最终也徒劳无功,可见得自保未必符合共同利益。可惜政府未能体认疫情的特性,在国籍上大做文章,失去对中国大陆展现善意的机会,也让在陆台商心寒,政府应趁疫情缓解之际,赶紧伸出友谊之手,以免两岸经贸关系雪上加霜。

赞一下
(4)
66.7%
赞一下
(2)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