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暴发,给整个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大大干扰了中国、东亚乃至全球的正常经济活动和人员交往,可谓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只“黑天鹅”。
这次疫情的突然暴发,不仅考验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危机管理,也让近年来人们假想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脱钩问题,立刻摆在了现实层面。
贸易战、新冠疫情与脱钩问题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与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逐步进入贸易战状态,并于2018年和2019年白热化。除此之外,美中还陷入愈演愈烈的科技战之中。美国指责中国高科技企业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和威胁国家安全等,施压跨国企业等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制裁,迫使中国企业更多依赖自主研发和创新。
在贸易战和科技战的形势下,很多人担心中美之间密切的经贸、人员、科技等联系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进入两国全面脱钩的准冷战状态。但也有人认为,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状态,哪怕是部分脱钩也是不可想象的。
从目前角度来看,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科技战,都还没有造成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脱钩。贸易战本身甚至因为中美之间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有所缓解,但脱钩问题的阴影并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冲突与较量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两国在地缘战略和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领域中的矛盾也在加深。这些因素使得初步达成的贸易协议显得非常脆弱。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疫情的暴发,更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无论一些国家的主观意愿如何,它们都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客观上暂时减少和中国的交往与联系。中国的国内经济活动以及对外经济贸易交往都大幅减缓,国际交流活动也受到很大影响。换句话说,疫情突然使得中国进入了与外界的准脱钩状态。
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
疫情的大规模暴发,使得中国政府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即一种极端危机情况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战时状态”下,中国人已经习惯的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和频繁的对外经济活动,很可能会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出现暂时的停滞。疫情的蔓延以及中国的危机管理模式,可能会导致中国与外界的部分经济脱钩,以及中国内部的严格经济与社会管制。
在这种疫情所带来的极端情况下,中国正面临一次严酷的脱钩状态下的压力测试。由于中国已经罕见地推迟发布2020年1月份的贸易数据,因此普遍预计中国的对外进出口已经受到冠病疫情的极大影响;而2月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数据也会更加的低迷,出入境人数更会在春节后出现断崖式下跌。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外界脱钩正在真真切切地进行着,虽然这并非中国的主观意愿。
这种危机应对中出现的罕见脱钩现象,构成了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话说,是一次对治理能力的大考。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逐步打开大门,经济融入世界市场之中,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加大。然而,这种依存度也带来脆弱性和敏感度,这一点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中尤为突出。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却因为美国对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的禁运,而导致本国知名企业的组装生产线陷入困境。贸易战和科技战给中国的教训是,虽然全球产业链只要求每一个国家专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条,但由于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大国战略上的分歧,因此中国必须要考虑在极端经济脱钩状态下的生存之道。
换句话说,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还须保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以应对一旦出现的脱钩状态。
虽然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但自力更生的政策导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信条之一,这一点体现在中国的能源、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政策之中。在国际舞台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经常被主权国家当作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的政治杠杆。
这一点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之后变得日益明显,197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r.)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一书中有重点论述。为了避免在大国较量中陷于被动,一些国家选择在半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与自主研发,虽然牺牲了效率,但提升了国家安全和主权。
从中国角度看,是否具备在脱钩状态下通过压力测试的国家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大国间谈判与较量的本钱和实力,更是中国持续发展与崛起的前提。如果中国最终能够在2020年通过冠病疫情所带来的脱钩考验,不仅意味着国家治理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能够在未来阶段的中美贸易谈判与博弈中处于主动地位。
反之,如果中国不能够顺利通过此次大考,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仍处于非常脆弱和高度依赖外界的地位,在经济领域仍处于受制于他国的不利地位之中。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