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燕
尽管复工返岗在渐次推进,但为了防控疫情需要,中国无论城乡、无论南北的街道村落依旧冷冷清清;另一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完成今年预期的经济社会目标,突显稳经济、稳就业正与防控疫情变得同等重要。只是,在复工与疫情防控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
因为相较中央政府对稳经济、稳就业的迫切性表态,对地方政府而言当前防控疫情是考核其政绩的头等大事,即使在非疫情主战场也更侧重对人员管控方面加力,某种程度上延滞了返工复岗进程。而在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危机政策方面,中国更需要普惠的减免税等一揽子救助扶困政策。
“当务之急是破解当前防控疫情扩散举措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矛盾,...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减少经济和民生损失,就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有效、安全地促进劳动力到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他指出,一方面,生产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核心;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控制病毒传播有效性,希望疫情尽快到达拐点,尽可能减少生命损失,限制人员流动是必须之举。
他认为,由于农民工延期返城、企业开工不足、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等,导致新增就业明显减少而增加失业现象,中小微企业职工到岗率低、订单形式不规范、承受厂房设备租金、原材料成本、工资支付和社保缴费的能力弱,影响也是首当其冲。
“但是疫情不会削弱中国潜在增长能力,这些影响都不是长期的。我们要争取的是把不利影响局限在一季度,尽可能不传递到二季度,避免造成全年期影响。”蔡昉称。
上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路透对经济分析师的一项调查显示,受到新冠病毒疫情打击,中国经济本季度增速料骤降至4.5%,将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慢;不过如果疫情得到控制,这种低迷状态会较为短暂,最快将在第二季实现反弹,当季增速料回升至5.7%。
复工复岗迫切性增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周一公告,截至2月16日24时中国大陆新增确诊病例2,048例,新增死亡病例105例,新增疑似病例1,563例。全国当日新增病例较上日略有上升,但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新确诊日增量已经连续13日下降。
从数据看中国疫情防控成绩明显,但能否就此推断疫情拐点已至显然更需要专业的评判。只是对于今年只剩下10个月的时间而言,让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者尽快返工复岗显然也是当前稳经济尤其是稳就业的现实需要。
中部城市一位从机关下沉到社区工作的张女士坦言,该社区对所有外来人员要求隔离14天,但现在是隔离完成后,被隔离者要开具相关证明返回工作单位时,却是各种要求并要填各种表格,“最好就是把人困在家里别乱跑,这样大家都没有责任。”
她提到,其所在城市很多小区完全封闭管理,根本不允许进出。现在每天的任务是除了看住社区的人员不让出外,还要应对各种微服私访式的检查。至于企业能不能开工影响不影响就业,那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或许也道出了疫情防控下,基层工作职责与宏观政策目标之间的距离。
年前回到河北农村老家过年的王先生,尽管其所在单位要求月底复工,由于村里封闭管理,回北京也要求隔离14天,现在是既不敢回北京,担心北京所居住的小区不让进,也不敢离开老家,因为一旦离开就不能再进村,”那就彻底成了流浪汉了。“
这也突显出在疫情防控最大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如何根据情况变化及各地实际及时调整相关管控举措的能力。中金宏观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评论称,复工节奏尚显缓慢,需求指标持续偏弱,政策继续强调扩内需。
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要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上周六就春运返程疫情防控工作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主要是农民工返岗和学生返校客流,公务商务客流较少、旅游客流很少。预计2月底前客流以农民工返岗流为主,农民工返程客运量约为3亿人次,到目前已经返程约8,000万人次,到2月底将返程约1.2亿人次,3月以后返程约1亿多人次。
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周一上午发布消息,截至2月16日,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工29,230家,复工面达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居前列,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数量约占全国17%,位居全国第一。
应对疫情政策更需阳光普照
除了要平衡复工返岗和疫情防控的矛盾外,中国也出台了许多扶持企业应对疫情,包括减税降费、缓缴社保等举措。只是相对这些更具有针对特定行业的政策,突发疫情的冲击却是全方位的,影响也是涉及所有行业;因此这些阶段性、暂时性的政策优惠更需要“阳光普照”。
蔡昉就认为,由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性质上看,是供需两侧的冲击;从时间上看,是以季度计的短期效应;从程度上看,只是一次性且不留后遗症的扰动。因此,仍需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同时宏观政策也要做出积极且更加精准的响应。
他并建议,货币政策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精准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特别加大为中小微企业减负的政策力度,财政应做出特殊的纾困安排。扩大和加快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投资,在坚持补短板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发挥投资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活力的作用和扩大就业的效应。
中国商务部周一发文,推广山东省加快外商投资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外商投资19条措施,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减免相关税费等。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推动外资大项目落地,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护外资合法权益。
“现在需要的是解困政策,不是刺激政策。搞大规模放水、大范围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就会偏离解困的目标,也解决不了当前问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撰文称,现在要把脑子里固有的保增长等目标放一放,集中力量做一件事:紧急情况下解决老百姓和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帮他们减轻困难,渡过难关。
他指出,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不能采取简单的放水、刺激、扩张政策,要针对性地缓解老百姓、企业面临的问题。救急,是第一位的。
“地方政府更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要更务实。政策应该更宽松,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由度,去因地制宜解决问题。不务实、不作为的,应该问责,但要以老百姓的评价为第一标准。”王小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