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波及中国全国各地与部分境外地区。本次疫情适逢春节假期,直接影响住宿、零售、餐饮、娱乐及旅游等中国国内主要消费及服务业,延迟复工也将对工业生产乃至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中,尤其是相对脆弱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2020年第一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仅维持3%至4%左右。考虑到逆向提振政策效应,中国经济将在2020年增长5.6%左右,比预期低0.4个百分点,但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降。鉴于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其下降短期内将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周边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两次疫情的“不同与同”
总的来说,新冠疫情与沙斯(SARS)疫情在所处环境、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则存在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是外部环境迥异。相比沙斯疫情,本次疫情发生的国际背景更为严峻。2003年沙斯疫情前,中国与东亚经济已完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处于恢复与上升阶段;而本次新冠疫情发生之时,逆全球化主义抬头,中美之间仍存在经贸摩擦。
虽然中美双方于2020年1月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美国对华强硬态度并未根本改变,中美关系走向仍存在不确定性。不仅如此,沙斯疫情并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此次疫情则被列入,将从进出口、投资及国际交流角度对中国经济产生连锁冲击。
疫情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中美经贸摩擦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近期刚出现回暖迹象,但受疫情冲击、企业延后复工以及物流网络运转受阻的影响,预计2月份、3月份的工业生产将面临新一轮压力,这也是疫情从第一波冲击(对服务业)到第二波(对制造业)的影响路径。如不及时采取支持物流与工业生产恢复的措施,其对工业的冲击将高于对服务业的影响,更会超过沙斯疫情对工业的冲击。
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程度不同。沙斯较为严重的时期在2003年4月至5月,而本次疫情高峰期发生在春节消费旺季,对第三产业冲击最大。由于目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4%,超过2003年的42%,因此此次疫情对GDP的影响也会更大。估计春节七日“黄金周”的商品零售额将减少50%至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995亿新元)。相比2018年至2019年连续两年近100亿元的春节档(初一到十五)电影票房收入,2020年同期票房收入预计几乎颗粒无收。
政府可以实施宏观政策的空间不同。2003年,中国经济处于房地产周期与投资周期同步回升的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施展空间较为充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企业债与地方债高居不下,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财政赤字较2003年有所上升,加之猪肉价格影响通胀水平较大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施展空间。
两次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不同。2003年,中国GDP仅占全球GDP的4%,中国经济波动对全球影响很有限。然而在2019年,中国GDP已占全球GDP的1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升至30%。在此情况下,疫情导致中国经济放缓及对外贸易、投资及交流受阻,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例如国际旅游市场,尤其是周边国家高度依赖中国海外游客的支出贡献。2018年,中国游客在柬埔寨的花费相当于该国GDP的5.9%,在越南与泰国分别为3.6%及3.4%,在新加坡为1.3%。由于疫情阻断了中国游客的出境,因此这些国家在2020年上半年的旅游收入将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之处包括汇率与股市走势在两次疫情基本接近。2003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目前的汇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人民币面临一定贬值压力,但考虑到资本管理及提振措施影响,人民币贬值幅度较为有限,兑美元汇率仍会大致保持稳定,预计2月份最多贬值到7.05左右。随着疫情好转,人民币汇率将逐步稳定,年终回到6.90左右水平。股市走势会类似2003年,在疫情初期震荡下行,下半年有反弹可能。结构性机会主要出现在医疗与网络有关板块。
目前来看,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将带来一定挑战。我们的模型测算2020年消费对中国经济贡献度将下降0.8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度下降0.7个百分点,而投资贡献度将上升1个百分点。2020年,总体GDP增速为5.6%,低于正常值0.4个百分点,但经济不至于出现断崖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