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发表社评文章说,香港口罩供应短缺,尚有现货发售的商舖门外,出现长长人龙,连超级市场也有人抢购粮食及日用品,社交媒体上则充斥流言蜚语,煽动恐惧。港人经历过SARS之苦,闻疫色变可以理解,市面出现的物资抢购潮,反映民心虚怯、不信任政府。当前香港民情的复杂性,不下于疫情,部分谣言更明显有政治动机,倘若当局处理失当,有可能引爆另一场“完美风暴”。防疫要科学,沟通要贴地,政府需要更多切实行动安抚人心,纾缓物资供应紧张,做好心理预期管理,同时设法疏导医护不满情绪,各界亦应对蛊惑人心操作加强警惕。
口罩封关扯上关系 折射民怨政治警号
香港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再添两宗,一对来港探亲的武汉年长夫妇,对病毒呈阳性反应,可幸暂时仍未有本地感染个案。昨天全国确诊病例突破6000宗,累计感染数字已超过当年内地SARS病人的总数。专家对新病毒所知有限,疫情短期会否见顶受控,还是有可能变成“环球疫症”长期存在、一如流感病毒持续传播,专家意见莫衷一是。何谓疫情“最坏状况”,谁也说不准,要判断防疫作为够与不够,自然亦难有定论,各地只能因应社会状况,互相参考做法,一边期望最好结果,一边做好最坏打算。
港府对内地局部封关,昨天部分国家亦收紧内地旅客入境限制。邻国方面,俄罗斯关闭中俄边境关口,局部封关;越南全面暂停向中国公民发出旅游签证,菲律宾等则限于暂停落地签证。至于美加方面,两国政府目前未有叫停来往中国航班,只是加强口岸检疫,当地部分航空公司大幅缩减航班,理由主要是旅客需求锐减。
各地防疫各师各法,严厉程度不一,各有凭据考虑,摸着石头过河,很难说谁的做法最好最妥当。一些外国研究认为“封关锁港”并非万灵丹,对遏阻疫情作用有限;香港民情看待今次疫情,则明显倒向封关。港府选择局部封关,当局强调大减两地人员往来之余,亦要留有通道,让身在内地的港人可以回港。有香港传染病专家认为局部封关是“好开始”,可以考虑扩大封关范围,惟亦要留意如何切实可行。不过社会显然亦有相当强烈的声音,认为香港一定要向内地全面封关,始能有效防疫。
新型肺炎唤起港人对SARS的阴影,口罩成为全城头号抢手货,供应极度紧张,不少市民收到某商户有售的消息,纷纷涌至排长龙抢购,有市民则到超级市场扫货储粮,急冻食品、洁手液和消毒纸巾抢购一空,凡此种种均显示民心虚怯。香港传染病专家袁国勇呼吁全民戴口罩防疫,另一位专家何栢良表示,保守估计全港1个月需要3亿个口罩。市民不够口罩用,唯有多留家中,自然也需要在家中多储粮食。口罩短缺牵一发动全身,民生影响巨大,政府有必要尽快增加口罩供应,然而同样要留意的,是不少人将口罩问题与封关挂鈎,认为政府未有全面封关,“唯有抢购口罩自救”。
“完美风暴”又在酝酿 同舟共济提防谣言
防疫工作三位一体,政策措施靠政府和专家,做好个人卫生靠市民,防治疫症则靠医护,上下齐心各尽努力。美国疾控中心前主任弗里登( Tom Frieden)曾形容,要在一个城市或国家建立一道无形墙防疫,现实根本不可行,就算此路不通,感染者总有可能绕道跨境而来。面对疫情威胁,不管有否全面封关政策,注重个人卫生外出戴口罩,都是最稳妥做法,两者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部分市民将两者挂鈎,背后折射了持续发酵的不满政府情绪,从这一角度看,口罩抢购潮对政府其实是一个政治警号。
着书探讨香港街头政治的法政汇思成员、澳洲裔律师戴安通(Antony Dapiran) 表示,今次疫情有可能形成另一场引爆民怨的“完美风暴”,“不满特区政府无能、不相信北京,以及反大陆人的仇外心理(anti-mainlander xenophobia),是过去7个月示威抗议的驱动力,今次疫情正正落在这一怒火漩涡的正中央”。修例风波以来所积累的民怨,从未真正显着消减,加上疫症当前民心虚怯,别有用心者容易有机可乘。
最近社交媒体涌现不少流言,要么挑拨内地与香港矛盾,要么煽动民众对疫情恐惧。有人讹称港府要动用本地医疗系统,协助内地分流新型肺炎病人,政府对此强烈否认;近日则有人言之凿凿,扬言武汉“万人死亡”,大批感染者南下来到深圳。后真相年代,谣言难止,各方必须对流言操作更加警惕。当前政府既要做好防疫工作,亦要努力安抚民心,让市民心里有底,连口罩供应也搞不好,很难稳住人心。医护酝酿罢工,背后既有政治因素,亦包含前线人员旁徨忧虑的情绪,政府应该多与前线医护沟通,多予谅解和支援。何栢良表示理解医护忧虑,亦希望大家紧守岗位。香港忧患连连,但愿各方都能以大局为重,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