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鸣
1月26日10点半左右,汕头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自1月27日0时起,禁止车辆、船只、人员进入汕头市。据媒体报道,短短两小时内,当地很多超市蔬菜、大米告急。但13时许,当地又收回通知,称将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但不会限制车辆、船只、人员、物资的进出。
从“封城”到解封,政策口径切换前后用了不到三个钟头,从舆论反馈看,对这波“朝令午改”的操作,不少市民有些懵圈。疫情凶猛,为此做最坏预设、最好准备,本无可厚非,可汕头此次“朝令午改”带来的公信力损耗,短期内生活物资的价格剧烈波动,都在提示防疫决策科学性的不可或缺。
事实上,1月26日下午,针对那些为防疫阻断道路的情况,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就做出了回应,称能理解“守土有责”的想法,但从交通运输上看,应该按照“一断三不断”的原则: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通道不能断。
某种程度上,“一断”与“三不断”考验的,正是公共决策的平衡技巧:“一断”着眼的是斩断疫情传播链条,“三不断”则立足于抗疫资源保障的通畅性与民众生活的便利性,二者如何实现“激励相容”,需要政策制订环节的综合考量、统筹兼顾与平衡拿捏。
而汕头起初的“封城”通知,的确够“快”,但难言“准”,有用力过猛之虞——禁止外部人、车进入汕头,无疑是画地为牢的“围城”式做法。汕头目前确诊病例两例,虽不容小觑但相对可控。在此情境下,当地起初拟启动“封城”的举措,是否符合应有的“比例”,也值得审视。
好在,当地根据市场链式反应等,迅速做出了政策调适。希望此事也能给更多地方疫情防控以启示:防疫抗疫,需要用力但不能过轻或过猛,重要的是拿捏好“度”,因现实情形制宜;既要快也要准,而不能乱了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