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昕:胸无大志

时间:2020-01-19 15:4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离开京都前特地到惠文社走一趟。

有人形容那是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地点在一乘寺。一乘寺地区除了拉面竞争激烈,也有很多别具特色的酒吧和咖啡座。我想惠文社就是那超凡气质的核心。

书店每个书架都有特定主题或属性,虽然不懂日文,但也能感受到书店经营者的用心。

让我花最多时间的区块是独立杂志、同人志的部分。惠文社陈设了日本各地的迷你刊物,也有一些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的小志。

小志,是zine,又称自杂志,各种名堂,没有定性。我第一次接触,是在四五年前新加坡的阿里哇城市艺术节。主办方开了小志制作体验班,我去做了事前的采访,对这宣扬个性、激发创意、谈论尖锐课题的载体特别感兴趣。它的起点与庞克音乐、地下文化、非主流思潮关系密切,后来也成了个人抒发性灵的媒体,虽然难免粗糙,却因为粗糙而有迷人的气质。

这次在惠文社淘宝,发现好些有意思的刊物。有一份2016年出版的小志,做成便当模样,里头一小份一小份的亚洲美食介绍,用形式吸引读者目光。一份东京文字设计协会的同人志以“鸟兽虫鱼”为主题,虽然看不懂,但设计感很棒,文字本身即是重点。也有纪念亡犬的图集小志、传统的艺文征稿集合的类型,还有插画设计类。

我特别喜欢一份名为“tete illustration magazine”的橙色小本子。那是京都当地插画家polan-sha的作品。作者用图像说故事,我买到的这一期,主题是“手”。首先是列车上乘客手拉拉环的各式各样写生。从写实到超现实,作者为每个姿势赋予名堂,“祈祷”“自由与领子”“七时二十二分”……看了让人会心。慢慢再延伸到其他方面,比如手指相扑到真正的相扑。觉得很无聊吗?但我看到的却是创意意识展开的过程,实在爱不释手。这些对微小事物的观察,正是我们以忙碌生活为由而忽视的东西。没有用心生活,大概没办法察觉到这些有趣的细节吧?没有细节,人生就扁平了。唉!不要老是看手机了吧!

小志的流通方式有限,大型连锁书店一般不会进货,只有在一些独立书店,常办艺文手作活动的小店,或是在新加坡艺术书展之类的特殊场合上才能找到。

很多小志甚至完全无法上网找到任何资料。这种神秘的感觉,我想会在生活越来越数码化的时代里变得更加珍贵。

在社交媒体主导的年代,大家都在玩IG、拍抖音,为什么还有人要通过小志来表达自己?在我自己也开始制作迷你杂志之后,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以传播而言,当然是网络最快最广也最节省成本,那为什么还要印制出来?我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爆炸的同时,信息也正被严密监控,各种主流的管道都正被老大哥盯着。或许这种私下印制的、小规模的杂志,能够通过实体的方式,更好地保存一些真实。电子化的东西轻易就能被编辑修改,而印制品一旦付梓印刷,就必须处在最佳状态,在完成之前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也算是一种对人的磨练。

至于一家会安排这么大区块展售小志的书店,我想,除了展示了书店很有人脉之外,店长肯定是有话要说的吧。

(作者是新闻中心体育组高级记者)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