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新一叶
蔡永伟
中国上个星期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尤其因为前两次的发射都曾出现过状况。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中,虽然任务最终顺利完成,让长征五号成功“首飞”,但在过程中出现发动机故障,以致发射时间一再延迟。
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更是宣告失败,虽然前几分钟的飞行正常,但到了五分多钟,星箭坠海。后来的调查显示,火箭的发动机又出现故障,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此前两次的试射表现说明其技术——特别是长期阻碍中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对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的质疑。
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以努力换来了成功。据中国媒体披露,研制团队集合了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半年下来,长征五号在2018年4月完成归零评审,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结果成功。不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进后的发动机同年11月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最终得以迅速解决。
到了2019年4月,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科研人员后来发现问题是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进了发动机结构并完成了10多次大型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
作为中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承担的任务自然不轻。这款近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五米的大型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则达25吨。中国许多新一代航天器因此也只能通过被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进行发射。
不过,这与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以美国私企Space X开发的重型猎鹰为例,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五号高出大约一倍。也有业者指出,长征五号目前的推力技术水平只达到美俄10年前的水平。事实上,长征五号这次试射也因种种原因被推迟了大约半年。
可以说,耗时10年研制的长征五号要追赶美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这次复飞任务固然重要,但也只是通往航天强国的长征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