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海腔新调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北京,一个是中国首都。
它是一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患有各种典型的大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昂贵、资源紧张……它也是一座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千年古城,当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它得承担越来越重的国家枢纽功能、举行重大会议、外交活动等国务和政务任务。
不过,这座城市的首都功能这几年变得更为鲜明,北京则在慢慢为首都让路,以至于有北京网民调侃:“今后二环以外的,都不属于首都人民了。”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草案前天公示,把承载首都功能的核心区域明确切割出来。
这片“首都中的首都”以天安门和故宫为中心,包含二环以内东城区和西城区的核心地段,形成了“两轴(长安街与中轴线)、一城(北京老城)和一环(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的城市空间布局。
官方对这片总面积92.5平方公里的区域给予很高的定位,称其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以及“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地区”。
既是北京,又是首都,双重身份给这座城市的规划和治理带来独特的挑战,疏导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近几年北京城区布局规划的重点。
这两年,主政北京市的官员在疏导北京非首都功能上也动作频频,包括采取一些引发社会争议的措施,例如为了城市容貌而整治“拆墙打洞”的店铺,为了“亮出天际线”拆除各类招牌,以及2017年大兴群租房意外大火后,大规模清理外来人口居住地。
2015年,北京城东部的通州被确立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从去年初起,北京市级领导机关陆续迁往通州。官方希望这场地方政府带头的搬迁,能带动各行各业约40万人迁出城区,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同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迁出北京城后,城区留下的主体功能自然是服务首都。首都的规划权责也在发生变化,上个月25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首次以首规委主任身份亮相并主持会议,而同样作为首规委主任的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则是出席会议。
根据新华社通稿,当天的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审议通过《关于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通报2018年度北京城市体检情况”。
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并强调切实把按规划办事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重要试金石。在具体要求上,首规委也提出要注重“减量瘦身、留白增绿,坚持战略留白,更好履行北京作为首都的职责”。
首规委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北京市城乡规划管理,属于北京市政府的组织机构。丁薛祥出任首规委主任的安排,预示中央在首都规划上将发挥更大主导作用,从之前的幕后指示和审批,转变成直接参与。首都直接归中央管,不由北京地方管的新思路,相信也是要进一步强化北京服务中央的首都功能。
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新规划来看,北京给首都让路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座城市的未来,城市的中心古今交融、平缓开阔、壮美有序,这样的首都环境倒是衬得上中国崛起大国的形象,只不过对很多在北京生活的人而言,只剩下首都的北京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