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商借地助“止痛” 政府收地建屋要坚持

时间:2019-12-31 08:1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香港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劏房户有增无减,凡是有助纾缓基层住屋需要的举措,总是做比不做好,昨天再有发展商宣布借出土地兴建过渡房屋,对轮候公屋家庭始终是好事。政府提出大幅增加过渡房屋,期望3年内合共提供1万伙,官员当然乐见有人出手协助达标,然而这些“借地”或“捐地”做法,治标止痛作用很有限。香港增加土地供应,要靠高效和有系统的造地机制,当局必须迎难而上,不能有“交差”心态。政府表示会积极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兴建公营房屋,发展商应多予配合,当局亦不能因为发展商帮手多建一些过渡房屋,就在其他方面放软手脚“投桃报李”。

借出土地建过渡屋

发展商助政府“达标”

土地房屋供求严重失衡,是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之一,不满发展商予取予携“赚到尽”的批评时有所闻,“地产霸权”之说不胫而走。以往政府未有积极造地,导致土地房屋供应严重不足,私楼楼价飈升,公营房屋供应亦年年未能达标。根据最新数字,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接近5年半,当局将“3年上楼”承诺,说成是“3年有第一次拣楼机会”,不过是“搬龙门”。

政府造地阻力重重,增加公屋供应步履蹒跚,政府最新《长期房屋策略》周年进度报告,将十年公屋兴建目标调低,更加深了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的忧虑。香港正值多事之秋,处理深层次矛盾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过去数月,先后有大型发展商宣布“捐地”或“借地”,兴建社会房屋或过渡房屋。继新世界发展和恒基地产之后,会德丰地产亦宣布,以象征式租金向非牟利机构借出逾50万平方尺土地,年期8年,盼可提供逾2000个过渡房屋,让6000个家庭受惠。

数以万计基层家庭迟迟未能上楼,被迫蜗居劏房,今年《施政报告》提出,3年内提供1万个过渡房屋单位,作为权宜之计。发展商愿意借出土地,伙拍社企提供过渡房屋,对于正在轮候公屋的家庭当然是好事,起码居住环境要比劏房好;对于政府来说,有发展商相助,要达到1万个单位的目标,当然也较易达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发展商的土地,本来就属于已知的潜在土地供应,无助解决短中期至少800公顷土地缺口,何况发展商“捐出”或“借出”的土地,其实亦相当有限。

香港四大发展商恒地、新地、长实和新世界,拥有逾亿平方尺(超过1000公顷)新界农地储备,当中以恒地最多(约占45%),其次是新地(约30%)。早前新世界宣布“捐出”300万平方尺农地,相当于其农地储备约17%,折合约28公顷土地,面积相当于1.5个维园,惟除了天水围3幅合计2.8万平方尺地皮外,其余暂未有具体落实时间表,所谓“捐地”其实亦不涉及业权转让,而是以象征式租金长期出租农地。至于恒地借出的43万平方尺土地,只相当于其新界农地储备1%左右。今次会德丰“借地”规模和安排,与恒地的相若,借出年期只有8年,对于纾缓房屋问题,平情而论只属聊胜于无。

发展商有否“假公济私”

政府须负起把关角色

发展商相继“借地”“捐地”,背后是否有机心盘算,外界有很多揣测,有人认为发展商除笨有精,现在借出一些缺乏基建的闲置农地兴建过渡房屋,要求政府提供道路等配套,十年八载后发展商取回土地使用权,就可以连同邻近地皮一并发展起楼;有人则怀疑“借地”“捐地”涉及政治考虑,诸如回应内地媒体的囤地指控,又或与政府提出积极引用收地条例有关。

发展商不是慈善机构,“赚到尽”手法屡惹诟病,指望他们突然没有私心,是自欺欺人,问题关键不在于他们有何动机盘算,而是政府有没有好好为公众利益把关。发展商的“借地”“捐地”安排,会否是“假为公真济私”,政府有责任留意,确保资讯公开透明,以便外界监察,若发现有瓜田李下之嫌,当局应该主动提出,不能随便慷纳税人之慨,在提供基建配套方面,变相明益发展商。

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必须有一套高效的造地机制,这比起发展商帮手多建数千间过渡房屋,来得远为重要。今年初土地小组报告提到,发展棕地和新界农地是短中期必然选择。政府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即公私营合作开发农地),明年初才推出,各方反应如何仍是未知之数,既然政府表示会更积极引用收地条例兴建公营房屋,便应该说到做到,不能畏事避难。发展商愿意“借地”“捐地”是一回事,倘若政府有实际需要,就应放胆收地,发展商若是真的以社会福祉为念,也应多予配合,不应一味想着如何“赚到尽”。如果政府因为发展商帮手兴建社会房屋和过渡房屋,便在收地等问题上“放软手脚”,将是本末倒置,社会不会接受。

赞一下
(8)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