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矛盾对症下药 扶贫治标更要治本

时间:2019-12-28 11: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指出,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纠缠交错,贫富悬殊是其中一个死结。政府数据显示,去年香港有140.6万贫穷人口,为2009年有纪录以来最高,儿童贫穷率虽见改善,可是青年贫穷率却有上升之势,长者贫穷问题亦未见纾缓,今年香港经济恶化,来年贫穷率会否飈升,令人忧虑。贫富悬殊问题是世界现象,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之下尤其明显,香港人口高龄化等因素,亦在加剧相关趋势。近年政府投入不少资源加强扶贫工作,却有事倍功半之感,当局有必要检视扶贫措施是否到位,同时更要从深层次矛盾入手,处理向上流动机会不足等社会结构问题,否则必然影响扶贫措施成效,仅能治标无法治本。

贫穷人口再增加 扶贫成效须检视

反修例风暴起因,虽然是政府漠视民意强推修例,然而包括卜睿哲等外国学者亦同意,香港社会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不公义情况,诸如贫富悬殊等问题,都是这场危机背后的成因。香港常被视为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典范,特区政府亦不时标榜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然而放任自由市场必然加剧贫富悬殊。香港税前福利转移前的坚尼系数,高达0.539,反映香港的贫富悬殊情况,属全球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去年一项本地研究更指出,香港最富裕一成住户与最贫穷一成住户,两者月入中位数相差近44倍。一个地方贫富悬殊情况如此严重,根本就很难长治久安。

针对贫穷问题,近年政府确有加强扶贫力度,大幅增加社福开支,问题是扶贫力度追不上贫穷恶化速度。去年当局推出两项扶贫新措施,包括设立高额长者生活津贴,以及将“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低津)改为“在职家庭津贴”(职津),放宽入息限额、调高津贴金额。当时官员再三表示,有关措施的初步成效,可望在2019年底完成的贫穷报告显示出来。一年匆匆过去,本月政府发表的最新贫穷报告,并未带来太多好消息。

政府以住户入息中位数一半厘定“贫穷线”,但凡家庭收入低于贫穷线,即属贫穷人口。最新报告显示,去年贫穷人口升至140.6万,为2009年有纪录以来最高,若与之前一年报告比较,大抵可以归纳出三个趋势。首先,政策介入后的儿童贫穷率有所回落,降至10年新低,职津增加儿童津贴,似乎起到一些作用;可是之前有较明显改善的长者贫穷问题却见倒退,政策介入后的贫穷率回升,反映综援及高龄津贴扶贫成效正在减弱;第3个趋势是在职青年贫穷问题恶化,政策介入后的贫穷率连升3年,达到10年新高;25至29岁贫穷青年,超过四成有工作,显示扶贫措施未能有效协助弱势青年。

诚然,贫穷人口增加,背后有很多不同因素,以长者贫穷率为例,由于香港人口老化加快,长者退休后没有收入,即使有一定积蓄,也会归入贫穷人口之列。可是政府也得面对现实,不能经常推说贫穷数据有很多局限、无法反映部分政策或服务成效;过度放大年轻人“裸辞”零收入等因素,作为年轻人贫穷率持续上升的解释,听在公众耳里,难免觉得当局在砌辞卸责。

向上流动机会不足 贫穷问题只属表征

由于新报告反映的,是2018年贫穷情况,并未反映近半年香港经济急速下滑,特别是零售旅游等行业失业率上升对基层市民的影响,未来一年贫穷问题可能显着恶化,当局有必要加紧应对,一边加强扶贫力度,一边检讨各项扶贫措施是否到位。举例说,虽然当局放宽了职津申请资格、扩大了津贴规模,可是有关注团体指出,职津申请手续仍嫌繁复,令不少合资格申请者却步,政府应设法简化手续;当局亦应检视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制度的发放金额及审查资格,是否有效协助低下阶层长者脱贫。

香港百病丛生,贫穷数字上升只是表征,背后其实牵涉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问题,包括人口高龄化加快、就业市场发展停滞、社会向上流动机会不足等。香港就业市场不够多元化,长期侧重金融、地产、零售等范畴,年轻人即使大学毕业,也不容易找到合适工作,唯有不断“骑牛搵马”,他们看不到就业前景,自然容易有不满情绪。扶贫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西方不少学者都指出,今时今日单靠入息税等财富再分配措施,已不足以扭转贫富悬殊恶化大局,必须多从就业、教育政策等方面入手。特区政府需要正本清源,处理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产业结构单一化趋势、加强就业再培训,为年轻人和中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高薪工作机会,同时加紧处理土地房屋供应问题,减轻基层市民居住成本,始能真正有效纾缓贫穷问题。

赞一下
(7)
77.8%
赞一下
(2)
22.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