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前雇员李洪元被拘押251天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这几天趋向平缓,但风波给华为形象造成的伤害短期内恐怕难以恢复。
《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本月2日披露了李洪元因遭华为举报而被深圳市公安局拘押251天,引发舆论哗然。这一天又恰逢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被加拿大拘押一周年,孟晚舟发表文章感谢民众的支持。但李洪元事件引爆的对华为的质疑声完全碾压了舆论对孟晚舟事件的声援。
毫无疑问,华为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此前,孟晚舟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的强力打压虽然让华为在海外处境艰难,但华为在国内却稳稳站在道德高地上,受到民族英雄般的待遇。有了中国市场这个强大后盾,即使华为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其生存和发展仍有可靠的依托。
但李洪元事件沉重打击了中国民众对华为的信任和支持。这个时候,华为对李洪元事件的说明显得格外重要。华为虽然迅速对李洪元事件作出回应,却没有公众希望看到的必要说明,只是由该公司的法务部门出面强调李洪元事件不是劳动纠纷,华为有权利,也有义务,并基于事实对于涉嫌违法的行为向司法机关举报,并支持李洪元起诉华为,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华为的意思是它对李洪元遭251天拘押不承担责任。从法律上讲,这一回应并没有错。司法机关虽然判定李洪元无罪,但并没有判定华为方面涉嫌犯罪,李洪元目前也没有起诉华为诬告。
平心而论,华为只是一家公司,不是司法机关,它有向公检法举报的权利,却没有也不能有认定被举报者是否有罪的权力。这个权力只能属于公检法部门。
但是,华为又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尤其在对抗外部打压并获得中国民众强力支持的背景下,华为已经和公权部门深度捆绑。在很多人的眼里,华为的形象甚至代表了国家的形象。
因此,华为虽然在法律上与李洪元被拘押251天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情理上很难切断与李洪元事件的关联。这不仅因为华为举报了李洪元,而李洪元被判无罪,更因为公众不希望看到自己信任和力挺的公司面对一个蒙受冤狱的弱者如此不近人情。
让人不解的是,面对汹涌的质疑和指责,华为为何只让冰冷的法务部门挡在前面?为何没能在法律与情理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平衡?华为一向较强的公关能力跑到那里去了?
有人推测,华为冷漠的处理手法和李洪元不起诉华为说明这一事件可能另有隐情,甚至存在剧情反转的可能。这种推测或许成立,但无论如何,华为的形象因李洪元事件严重受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华为一开始应对此事的态度更贴近大众同情弱者的天性,它未必会受到如此大的伤害。
这几天,中国网络舆论场有关华为的负面评论明显减少,一些舆论开始怀疑李洪元事件被别有用心的势力炒作放大,以配合西方国家对华为的打压。舆论风向的转变可能是有关方面介入的结果,这一转变可以帮助华为减轻明面上的压力,但未必能让华为完全走出舆论困境。
中国国家网信办原副主任彭波近日总结了华为负面舆情的十点启示,其中包括:舆论可以把你追捧成“民族英雄”,也可以把你踩在脚下,而且很可能是同一批人;同情弱者,不符合法治精神,强者也有合法的权益,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弱者手上,但同情弱者符合舆情规律;网上最恐怖的情形,不是沸反盈天、骂声一片,而是鸦雀无声、万马齐喑;不管是谁,永远要敬畏互联网,敬畏网民,敬畏舆论;不管是多大的企业,千万不要傲慢,不要任性。
这些启示十分深刻,对华为来说也非常到位。华为能否尽快让自己的形象止跌止损,还要看它能否从善如流,从李洪元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训并作出真正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