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栏杆的城市 没有界限的心灵

时间:2019-12-06 21: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明报网

抗争运动持续至今,对香港社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市容改变了,很多地方的栏杆被拆掉,只剩下栏与栏中间一条一条的铁枝。更值得关注的,是人际之间的撕裂,不少人受忧虑、恐惧、愤怒、悲哀等情绪困扰。我想,正如栏杆代表界限(boundary),有分隔的作用,现在香港人的精神面貌也可看为是一种无界的状况。

这场运动离不开互联网和社交平台。哲学家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体是人类意识的延伸(Media is "the extensions of man")。我们透过资讯科技能够突破地域界限,24小时接收大量资讯。直播新闻让我们同时置身多个示威现场,以第一身的角度目击冲突情况,暴力声画尽入眼帘。来自四方八面的消息不断更新,看之不尽,真假难辨。不少人因为追踪事态发展而废寝忘餐,忘记了自己始终是血肉之躯,身体和脑袋运作能力有限,需要定时休息。

健康的心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最基本的,就是能分别“我”和“他人”两个概念。不过,在这次运动中,“我”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了。我们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社会的事,只感到有很多事情要分析、判断和表态。我们掌握的资讯很零碎,却在网络上跟人辩论自己不擅长的事。我们为陌生人的遭遇高度投入,关注程度甚至比认识的人高。人的心力有限,挂念自己的事是可以的,挂念朋友和家人的事也应该可以,但要挂念更多人甚至整个社会的事却未免太沉重。情绪超出负荷,人就会崩溃。

“不割席”这理念在这次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某程度上,政府不立即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也是一种(跟警队)不割席的表现。不割席能保持我方的团结,但也危害了自己的道德界线,因为定界的不在乎自己。如何看得出我们的道德界线在迁移呢?第一,我们会转移焦点,先责怪对方,指自己是为势所迫,第二,我们以语言和视觉“艺术”去淡化恶行,例如把人物漫画化、把“私刑”称为“狮鸟”、“纵火”称为“火魔法”等。站在鸡蛋一方推倒了高墙,然后自己成为了高墙,意义何在呢?

要自主负责任选择“关心社会”参与程度

此时此刻,我们仍不知道抗争运动会如何演变,社会撕裂能如何修补。我们可以控制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界限,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我们的体力和心力有限,我们对复杂事情的掌握有限,我们对他人的关注和付出也有限。我们要分隔开“情绪”和“行为”,“疑心”和“理性”,不让自己完全被情绪支配,也不让阴谋思想令自己变得离地。每个人都是个体,好像一间屋,有门有墙。我们可以开门给人进入,也可以出外走走。但我们总有关门打理家居的时候,否则屋子会失修,又或者被人占据。每个人开放自己的多与少都不一样,既没有标准,也不能勉强。我不是说大家应该只顾自己,不关心社会,而是要自主和负责任地选择参与程度,不让自我迷失于动荡之中。

文:识铁,作者是精神科医生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