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美签《法案》香港短胜长输

时间:2019-11-29 07: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北看记  韩咏红

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这项法案经由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员通过后,特朗普签字是迟早的事,但白宫星期三宣布该法案已获签署并正式生效时,还是引起不小震撼。

《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侵害香港人权与自由”的人员实施制裁,冻结他们在美资产和禁止入境;并要求国务院每年审查赋予香港有别于中国大陆的贸易地位,这明摆着以美国国内法干涉香港内政。虽然美国在香港也有庞大的利益,若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美国也会深受损失,但是如果中美关系恶化到脱钩地步,这个可能性不能排除。换言之,香港的未来陷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中。至于美国威胁制裁“侵害香港人权与自由”的人员,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于香港官员在施政与执法时的心理压力,却也不容小觑。

一直积极推动美国做出这项立法的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昨天马上表明将继续争取国际支持对香港官员的这类制裁机制。他也毫不客气地说,香港众志将收集意见,定出制裁官员、警员以至选举主任的建议名单,其政党驻华盛顿的人员还会继续争取为法案“加辣”。他要利用美国给港府更大压力,但整个香港也会受累。

这种种迹象——从香港连月不止的社会抗争,到里外配合推动的美国《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再到星期天(24日)香港建制派在投票率空前高涨的区议会选举中溃败,一个醒目的问题再一次浮现:到底是谁真正在治理香港?

在11月24日的香港区议会选举中,非建制派在452席中夺下393席,议席翻涨了两倍以上,这个显眼的成绩大陆官媒集体低调处理或基本不报道,很少的一些评论避谈本次区选结果的含义,或形容香港社会还“存在一些情绪”。

的确,从法理层面说,香港不论哪一个层级的选举,不论选出什么样结果,都不会改变香港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反对派夺权的企图不可能成功。然而,事态的发展恐怕也在让北京思考,香港到底是不是中国的?不久前,有关香港须完成“二次回归”的评论在中国舆论中深受关注,所谓须“二次回归”的说法,一个隐而不宣的论点就是:香港政权其实没有完整回归,对此要有客观的认识。

香港反修例抗争的持续发展,只是一步步更赤裸裸地揭露一个深层事实:西方的势力、财团影响力,从回归前到回归后,在香港始终存在,而港人也始终是认同“两制”大于“一国”。当然,建制派在形同变相公投的11月24日区选中,仍保住40%选票,也证明一个稳定的“爱国爱港力量”,在香港也是一直存在,虽然这支力量正在衰弱中。

这次区选的惨败让许多建制派人士愤愤不平,讽刺泛民“暴力胜选”的说法应运而生,这说法当然遭到民主派人士的反对。

不过,“暴力”是否是造成本次区选成绩的因素之一?客观而言,暴力在凝聚社会不满,刺激反对情绪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自2014年占中以来,港人先是冲破了对“违法代义”的心理界限,在今年的抗争中,社会对于暴力的忍耐度又有了“跨越式”的提高,抗争运动中一句“没有暴徒、只有暴政”的口号为打砸破坏行为提供了合理化依据。必须注意的是,虽然许多港人因交通基础设施被损毁而遭受不便,他们并不归咎于打砸者,而是归咎于港府甚至北京。港人固守的这个逻辑,让他们在投票时不与暴力抗争者“割席”,反而强烈表达了对抗争者理念的认同。

于是,11月25日凌晨开票时,建制派兵败如山倒,本报驻港同事不由感叹:香港短胜长输。

以区选为高潮的连月抗争,让泛民主派、勇武派与支持和理非的民众,都累积了与中央对抗的更强实力与信心,区选结果又证明,暴力无损抗争活动在港人心中的正当性,甚至对反对票有用,可见香港的暴力抗争还会继续下去。

此时,泛民主派估计已在为2021年特首换届“造王”运筹帷幄。北京不可能接受与国际社会“共管”香港,但香港的难题目前仍都看不到有效解决方法。中央政府必须做的事很多,包括提升深圳等内陆城市的开放程度,减少对香港金融中心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必须着力推进改革,提升大陆在港人心中的印象,更须全面检讨与整顿现有治港机制与人员,但这些都非一时之功。可以预见的是,香港的经济将受压,抗争继续周期性上演,香港还会动荡不安。

赞一下
(174)
76.7%
赞一下
(53)
2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