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商时报》社论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以大陆台商为主的台商回台投资,累计投资金额相当庞大,已成为蔡政府经济政绩亮点。惟日前立法院传出“相关台商汇回海外资金尚为零”讯息,引起社会一片譁然。但也可由此看出,台商不易临时从大陆汇出资金,另也有不少回流台商刻意保留在陆资金,以伺机投入当地新项目。只是蔡政府大张旗鼓宣传台商“回流”,让人们误以为台商纷纷从大陆“打包回归”,可说有混淆视听之虞。如今蔡政府挨骂,是自己种的因。
尽管经济部掌握的台商回流金额,已高达7千亿元台币左右,但日前在立法院一场质询时,经济部次长林全能答询透露,目前为止尚未看到相关台商汇回海外资金,这些台商都是先用岛内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
提出这项质询的国民党立委曾铭宗,可说掐到了要害,因此引发社会热烈议论,也让蔡政府大失面子,相关主事官员都赶紧跳出来澄清,但说词都是笼统地强调,近期台商在岛内确有不少新投资,有就是有,不容国民党唱衰;只是,这样的说法,并无法洗脱“海外(主要是大陆)汇回资金尚为零”的事实。
蔡政府这次会挨这个骂,都是自己过度操作台商回流政策,所造成的恶果。直白地说,近一年多来,蔡政府一方面大力宣传“又有哪几家大陆台商要回台投资”,另方面却又卯劲推动“台美经贸结合”;于是,人们普遍误认为,大陆有部份台商被蔡政府型塑的台美商机吸引,因而接连出清在陆投资项目,变现资产、汇回资金,回台共襄蔡政府的“盛举”。
结果,只经过立委一次质询,即证明这种认知的谬误。惟归结起来,是蔡政府把台商回台作为其“亲美疏中”经贸政策筹码,所种下的因,也让蓝营立委由此“捡到一把枪”。要不是这样,社会上根本不会那么在意台商资金汇回多少,只会问岛内投资增加多少。
熟悉当前台商经营实务的人都知道,大陆台商资金汇出有一定的障碍,即须面对陆方行政审批程序,和缴纳汇出税。若是临时卖厂变现然后汇出,其难度更大,必须通过多个行政机关查核,看其是否有积欠职工薪资、环保罚款、应缴税款、银行贷款等,处理过程总是旷日废时,不是说走就走。
因此,老练的台商,平常就懂得“随机藏钱于境外,包括台湾”;譬如,趁大陆资金汇出审查宽松时,申请汇出经营利润;或尽量争取在境外押汇出口所得款项等。通过这类操作,尽早把资金从大陆“疏散”出去,以备不时之需。
香港是大陆台商最大的资金集散地,台商相当多的款项收支,系在这里操作。至于台湾,汇集的大陆台商资金数额虽不如香港,却是台商最放心的藏钱之地;根据金管会统计,台湾上市柜公司历来自大陆汇回盈余,至今年年中累计金额为4,623亿元台币;这是台商可以在台自主动用的大陆资金,而不一定要临时从大陆申请汇回。
另从大陆台商经营布局来看,回台投资的台商,在大陆连根拔起、打包走人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台商都会保留大陆生产或经营基地,以便日后掌握大陆内需、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新商机。而既然要在大陆持续经营,那就要尽量保留在陆资金,更何况,大陆资金汇出不易;于是,台商回台投资项目,自然很有可能先用在台资金来支应。
这些都是大陆台商资金调度及投资经营的真实生态。蔡政府在面对社会质疑“台商汇回海外资金尚为零”的问题时,并无法根据上述台商生态去作有力辩驳,而只能大声疾呼“台商真的有在台湾投资,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这样如何服众呢?
由此看来,蔡政府对于大陆台商金流的任督二脉,很有必要深入掌握。而正在力拼重返执政的国民党,亦须加强掌握大陆台商资金调度模式的演变动向。换言之,主政者应该参透这方面的精微之处,才能提出最适切妥善的对待大陆台商政策,以助益两岸经贸稳健发展。
至于北京,若能深刻体会“台商回台投资不一定带走大陆资金”的道理,当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台商回台投资之事。近期蔡政府大力推动台商回台投资,让大陆官方颇有戒心;其中有些地方政府刻意阻挠、刁难有意回台投资的台商,徒增后者的心理压力。其实,多数台商都是想同时享有大陆、台湾两边商机,只有少数会“舍陆投台”;陆方无须太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