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外资非大规模撤离中国

时间:2019-11-26 07:0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谭浩俊

中国商务部18日下午召开利用外资专题发布会,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在会上表示,当前虽然有少数东部沿海、外向型、附加值较低的外商投资企业,出现了转移生产环节的现象,“但我们认为,这是市场机制作用引起的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他说,从总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从一些外国商协会有关调查报告看,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市场,仍十分看好在中国投资前景,具有较强的投资信心。

有关外资大规模撤离的说法,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没多久,就已经出现。可是,10多年过去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与建设、生产与经营,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相反,新的外资不断进入,且呈现结构优化、产业转型、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良好格局。

不容否认,在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出现了一些外资企业搬迁或调整经营策略的现象,也出现了一些外资企业向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转型的现象。但是,从外资转移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都是一些低端制造、低端产品、低端技术,都是因为自身竞争力不强,必须通过转型维持生存的企业和项目。

事实上,过去的30多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过度利用等方面,依靠低附加值和低投入产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以及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依靠吸收低端制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很难让中国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做出积极的调整与改变,其中,对外资的引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目标。

这也意味着,原本能够依靠廉价劳动力等生存的外资企业,也无法再生存下去,要么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么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资源消耗相对容易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国家。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

与此同时,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技术水平、较好产品的外资,则充分借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机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如德国巴斯夫广东湛江项目、美国康明斯安徽合肥项目、瑞士英力士宁波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等,都是国际顶级企业,也都具有国际顶级技术。

毫无疑问,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标志着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确实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跨上新的台阶,而非某些舆论所说的外资大规模撤离。

即便出现一些转移,除了是低端制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置换和结构调整,有的是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置换,将低端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端技术和产品则留在中国,并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与技术。有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置换,低端的企业和产品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端的企业和产品则逐步进入中国与中国市场,形成腾笼换鸟格局。

很显然,所谓的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只是某些人、某些机构以点概面、只看走的、不看来的,只抓住低端转移、不看到高端进入形成的,并不实事求是。

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腾笼换鸟的阶段,也到了低端制造必须转移和退出的时刻。不仅外资如此,内资同样如此。如果这些低端制造以及低端技术、低端产品,仍然占据着中国产业前端,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那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遥遥无期。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一些机构和人员所谓的中国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的论调,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中国的发展,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是怎样,说好就好、说不好就不好,而是靠自己发展起来的,靠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市场支撑起来的。也正因为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市场,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外商来中国投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不断地走出去,形成良性互动。

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69%的会员企业2018年实现盈利,21%的盈利情况与上年持平,60%以上的企业仍然将中国作为投资的首选地或前三名的目的地。

也就是说,所谓的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是想当然,是只看硬币的一面,而没看硬币的另一面。如果两面都看,中国的外资工作仍然是非常平稳的。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外资工作只会越来越好,只会在高质量、高平台上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是中国财经评论员

赞一下
(4)
10.8%
赞一下
(33)
89.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