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香港反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示威浪潮,至今持续超过五个月,仍未见平息迹象。而引发这场五十多年来最严重反政府抗议的特首林郑月娥,已先后多次传出辞职和“被辞职”。
其中包括,伦敦《金融时报》7月引述两名“消息人士”指,林郑月娥曾数度向中央请辞却不获批准,后者更要求她“清理烂摊子”。《路透社》9月又曝光林郑月娥向商界的闭门讲话,透露“如果可以的话,她会选择辞职(would quit if she had a choice)”。《金融时报》10月再有报道称,北京有意来年3月前撤换林郑月娥,而陈德霖和唐英年是较理想的接任人选。
理所当然地,有关传闻和报道被北京、港府、和林郑月娥本人一一否认。林郑月娥表示,并无向中央提出辞职,中国外交部则批评指《金融时报》的报道是“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时至11月初,中国国家主席...在示威浪潮爆发后首见林郑月娥,表示对她“高度信任”并“充分肯定”,似乎破除撤换她的传言。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受访时也认为,此举“同时阻止撤换特首的消息蔓延下去,以免影响港府的管治威信,以及为下一轮止暴制乱工作做政治准备。”
先不论传闻真实性如何,单是反修例示威持续五个多月这一点,就足以成为林郑月娥辞职的理由。放诸世界,政治人物“引咎辞职”以示就特定事件负政治责任也并不罕见。
以香港的前宗主国英国为例,苏格兰独立公投失败后,时任苏格兰首席部长及民族党党魁萨蒙德,就随即宣布辞去职务;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也因无法继续带领国家脱欧辞职。在中国,毛泽东也曾为大跃进失败“退居二线”;2017年吉林长春长生生物问题疫苗事件后,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等相关涉事官员,也被中央责令引咎辞职。
香港也不乏高官辞职的事例,比如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前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前发展局局长麦齐光等。与这三人相比,林郑月娥该负的责任似乎重得多。但在当前局势下,她却没有可以辞职的空间,其所说的“如果可以的话”,也暗示她并不可以辞职。
林郑月娥不能在当下辞职,笔者认为原因有几点。一是正如《金融时报》报道所言,北京认为她必须为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负责,谁愿意在这时势下收拾残局呢?二是接替人选问题,新特首需要得到中央充份信任、能统合香港建制派、得到包括泛民和示威者等的市民支持,但似乎没有符合这三项条件的人。三是难以筹组新政府,在港府民望低落的前提下,林郑月娥两年多前组织政府已困难重重,港府民望现时跌落谷底,谁愿意加入这个“热厨房”是个疑问。
平息民愤以化解乱局是当务之急,但对于林郑月娥而言,可以选择的行动并不多,曾被她寄望挽回人心的施政报告备受批评,之后仍多次发生严重示威,足证其作用不大。
笔者认为,既然她不太可能在现阶段辞职,至少要效法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放弃连任。虽然未必有很大作用,而她是否能完成余下任期也是未知之数,但宣布放弃连任,对稳定市民情绪至少会有一定正面效果。正如前特首梁振英宣布不竞逐连任时,其民意评分也随即略升。
卸任后的香港高官,部分能获中央委任人大、政协等公职。除曾荫权外的两名特首,就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带领特区政府,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景和非典(沙斯)疫情等难题,也为香港回归与平稳过渡作出重大贡献;梁振英任内也有“零双非”“订立贫穷线”等政绩,两人获晋身国家领导人,并非单单的政治回报。
相比之下,林郑月娥任内引发长达五个多月的大型示威,如果卸任后仍获任国家职务,不但于理不及,更可能激化民愤。如果她要效法默克尔,就应该效法到底,跟后者一样宣布退出政坛,此后不会在任何地方担任政治职务,包括在大陆。她曾表示对于退休的生活充满期盼,现在也差不多是退休的时间了。
作者是香港新闻工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