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谜一样的中国消费市场

时间:2019-11-13 07: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蒂芙尼这个182岁的老牌珠宝商,正将下一个10年押注在中国年轻人身上。图为瑞士苏黎世蒂芙尼门店的经典蓝色招牌。(路透社档案照片)

早点   海腔新调

杨丹旭  [email protected]

两个多星期前,和来访上海的朋友到蒂芙尼(Tiffany)的大型展“打卡”,中国消费者对蒂芙尼蓝色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令人印象深刻。

展览所在的复兴艺术中心外长长的人龙中,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学生模样的00后,当中有手牵手的小情侣,打扮半时髦的年轻女性,也有抱着孩子去看奇珍异宝的夫妇。

由于碰上周末,即使是网上预约过的观展者,都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不过,大家没有任何不耐烦,一张张年轻的脸孔上写满对蒂芙尼的向往。看到年轻的中国女孩排队同钻戒合影、到体验区试戴,同行的朋友感叹,这是蒂芙尼对中国消费者一场成功的洗脑。

为了这场展览,蒂芙尼确实也花了不少心思,前后历时两年筹备,从珍藏的珠宝里精心挑选出超过350件展品:从19世纪中后期的古董首饰,到128.54克拉的传奇黄钻,从历年的珠宝目录,再到蒂芙尼的橱窗设计,都被搬到中国人的家门口。

展览还打造奥黛丽·赫本在电影《蒂芙尼的早餐》中驻足过的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还原经典的旋转门入口、店门外的橱窗展示,甚至纽约的街景,看得出蒂芙尼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有中国媒体形容,“这个182岁的老牌珠宝商,正将下一个10年押注在中国年轻人身上”。

全球商家把目光对准中国市场已经不是新闻,但这两年在中国生活,另一个感受是这个国家的消费市场好像谜一样地存在。

中国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官方不断强调中国消费升级,中国市场潜力无限,中国舆论却大谈市场下沉、消费降级。中国CPI重返“3时代”,大家喊着吃不起猪肉,但上海人均消费500多元(人民币,下同,约97新元)的餐馆却一位难求。所以,中国消费市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就在两天前,中国人度过了“双11”,在中美贸易战持续超过一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这个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日,被视为衡量中国经济信心和中国人消费意愿的晴雨表。最终,“双11”顶住压力,亮出比去年更好的战报,有官媒借此回应对中国经济的唱衰,称这让“打破中国供应链”的言论不攻自破,不点名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所说的贸易战让中国的供应链“像鸡蛋一样”破碎之说。

不过,“双11”的战绩是否真的拉动了消费?《界面新闻》比较2015年至2018年历史数据发现,每年11月的“双11”都让实体商品网上销售额出现小高峰,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没有出现异常波动。“双11”仅仅让网络销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增大,是对非网购消费的替代。

客观而言,“双11”确实不足成为中国消费形势良好的绝对作证。中国人集中在那一天消费,更多是对商家消费促销和让利的回应,当天“买买买”的人群中,也不乏寅吃卯粮、透支购物,甚至是冲动抢购、过后退款的消费者。

从宏观数据来看,中国内需情况则不能让人太乐观。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这一数据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0.1%;内需疲弱也体现在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数据多个月出现同比走低,凸显经济“破6”风险显著上升之际,“三驾马车”中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消费并不给力。

纵然中国市场基数巨大,消费能力强的也不在少数,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90后、00后的消费观发生变化,让中国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有巨大潜力,但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障碍同样不容忽视。房地产价格高涨导致的高杠杆率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物价上涨让消费者钱包缩水、经济增长放缓未来对就业的影响,都可能成为中国释放国内消费潜能的制约。

内需市场让中国有更大的韧性对抗外部挑战,但外部压力恰逢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贸易、投资、经济体制弊端等各种问题集中爆发,中国消费市场能否撑起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巨大的未知。

赞一下
(85)
84.2%
赞一下
(16)
15.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