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
厌倦。
这是我踏入补习行列七年后的心得。
不是因为教书累,或对培育新加坡未来的栋梁而感到厌倦,而是厌倦大家都把矛头指向补习班,觉得学生的部分压力来自我们。
补习在新加坡是个“负面”的词汇。“补习”代表了怕输、施加压力给孩子、邪恶的诞生。补习教师也是学校教师的“下等亲戚”。
每回谈到小六会考或补习,一定会有政治人物借题发挥,提倡减少对补习的依赖,或把问题核心指向补习业。上个月,有位经济博士在《今日报》发言,质疑补习中心有增无减的现象,并对这个情况表示担心。
我当然对号入座,因为我从事这行。记得刚从记者行业转行成为补习教师的时候,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时,发现我是补习教师,马上出现尴尬的场面,好像我是犯了法,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似的。个人从事补教是因为不想受官方约束,希望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可以自由发挥。这次创业,因为需要聘请老师,让我认识了更多想专心教书,却不想涉及学校管理上零碎事务的好教师。但因为身份是补教,在社会的眼里,这些好教师永远都输学校教师一筹。
各方想减少学生对额外帮助的依赖并没有错,想让孩子有少点压力也没有错,但是最终把教育的缺陷都推给补习业,就有点不公平了。有需求必有供应。我们也得考虑为什么补习行业一直都是蓬勃发展。
一位小一生的家长向我投诉:在家长会时,学校教师向家长表示,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没给孩子补习。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这样“推卸责任”的理论,我也不是第一次听闻。他们有这样的观念,我当然开心,因为能助促进我的生意。如果学校教师也把教学的责任外包给补习教师,社会能够怪罪于我们吗?
更重要的是:在批判家长把孩子送到补习中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体恤现今家长所面对的压力?社会常用自命清高的态度,看待把孩子送到补习中心恶补的家长,完全忽略了家长可能是因为束手无策,所以才寻求帮忙。很多人认为父母是在浪费金钱、不负责任。“当年孩子都没补习,为什么现在需要?”——这就是多数人所持有的看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必要议论别人的行为,因为我们自己也并不完美。现代家长不容易当,除了忙着糊口,他们晚上还得做家务、教孩子,分身乏术,并不简单。想找人帮忙却又被社会以有色眼光看待,非常不公平。
现在补习中心比比皆是:有的注重学业、有的着重于品德培养,也有些把注意力聚焦于创意的培养;其实补习就跟其他商品一样,琳瑯满目,根据个人的要求提供服务。有能力,可以报名找援助;没资金,或觉得孩子应该享受校后时光,就让他独立学习。不管你同不同意补习班的存在,我们不能否定它对教育所付出的辛劳。所谓补习就是为了补充任何的缺陷。它不是必修课程,但若有任何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支持,而不是一面倒地认为补习就是功利社会的恶果。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