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国图智研究院
作者:申青青
近来,中美双方举行了新一轮谈判,使风声颇紧的贸易战,传出了“休兵” 的信号。10月11日,特朗普宣布,中国副总理刘鹤到华盛顿谈判,两国取得“第一阶段”的协议,美方原定于10月15日上调关税的计划叫停,持续一年之久的贸易战暂时得以缓和,尽管白纸黑字的书面协议仍然需要几个星期才能敲定,而且双方的口头承诺究竟能不能落实到纸上,也仍然是个未知数。
许多人认为中美之间“久谈不判”的贸易摩擦归根结底是模式之争,这种观点认为中美之间迥异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焦虑。一方面,面对不同政治制度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心态再也绷不住了,将中国视为异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对美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挑战,促使美国愈发担忧中国会推翻现有的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建立一个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际上,将中美之间的对立上升到意识形态甚至是文明冲突的层面,是极其不理智的,也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美关系。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还远远上升不到所谓的模式之争,仍然只不过是一场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斗争,中美博弈的核心基点是利益冲突,美方试图通过打压来抑制中国的崛起,而中方为了赢得自身发展空间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击。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看,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能将中国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当中抽离出来,双方相互依赖的程度往往同全球化的深化呈正相关。当今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是由美国主导建立,中国在其中发展、壮大,并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技术扩散的受益者,已经很难从这一体系中分离,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行为体也无法承受体系分裂的代价。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深受美国影响,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尤其体现在科学技术层面,学术数据库Nature Index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美科学家每年合作撰写数千份论文,远超过其它国家的科学合作数量。足见双方学术界共同研究项目、数据交换的频繁和联系的紧密。此外,中美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程度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两国在双边贸易层面存在利益冲突,但在应对核扩散、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的全球层面有着重大共同利益。
其次,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几乎影响了世界各国,并非走和它相同的道路模式就不会受到其打压,也并不是和它走不同道路模式的国家就一定会受到打压。相同道路以日本为例,日本是西方国家,与美国具有相同的制度、意识形态和模式,但同样受到了美国的打压,是因为日本的经济实力向美国发起了挑战,促使美国被动分享自己的国际经济利益。不同道路则以越南为例,越南和中国的意识形态、模式、制度和道路基本相同,隶属于儒家文化圈。虽然越南和美国存有越南战争的历史,但现在越美全面伙伴关系确立,已不存在战略竞争和打压。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受贸易战影响,美国人认为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不佳,在这些经济担忧中,对中国不利的看法达到了14年来的最高水平。如今,60%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高于2018年的47%。有趣的是,尽管大部分美国人都觉得中国是经济威胁,但是与中国相比,更多的美国人仍然认为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竞争的实质并非模式之争,而是基于利益冲突的主导权之争。
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是美国一贯采取的战略,因此两国国情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是造成紧张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所谓的模式之争只是一种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