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推广华语是一项坚持不懈的工程

时间:2019-10-23 07: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李显龙 

今年,“讲华语运动”迈入40周年,我很荣幸能担任庆典主宾,和大家在这个别具意义的日子里,一起回顾“讲华语运动”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讲华语运动”是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1979年发起的,目的是要鼓励新加坡华人“多讲华语,少说方言”,提高华语的水平,在不同方言群体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语言桥梁,以加强华社的凝聚力。

当时的华人多数只讲方言,不一定听得懂其他籍贯的人说的话,沟通是一个问题。此外,许多国人虽然算是完成了基本教育,但是并没有掌握好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英语、华语或方言。这样的情况,不但限制了个人的前途,也不利于国家的建设。

所以,政府展开了“国家要进步,语言要沟通”的“讲华语运动”。这个运动在推行了几年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讲方言的人数显著减少了,而讲华语的国人逐年增加,华语水平也提高了。

后来,这股趋势有所改变,讲英语的华人渐渐增加。因此,到了1990年代,“讲华语运动”就转移了推广的对象,着重鼓励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多讲华语。

其实,学习华语不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根和文化,这也能帮助大家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系。此外,还能够为我们和中国沟通时带来实际的好处。

到中国发展须会讲华语

中国当时正好向世界敞开大门,经济开始腾飞。为了赶上这趟经济列车,许多新加坡人到中国工作或做生意,大家都明白唯有兼通双语,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左右逢源。这有助于华文华语的推广,因为家长和孩子都看到了学习华文的价值,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在中国工作的黄加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勇刚到中国时,无法用流利的华语表达自己,因为他“毕业后就把华语还给老师了”。这造成他在日常生活中,和中国人沟通时经常碰壁。但后来,加勇天天都在用华文华语,他的华语渐渐进步了,现在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还掌握了专业术语,用华语和当地人商讨合作及法律合同,也都难不倒他。

加勇的双语能力受到推广华语理事会和通商中国的肯定,成为首届“双语专业达人”的八个代表之一,希望他们能启发更多年轻人学好华文华语。

其实,新加坡还有很多人和加勇一样,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华语水平就大大提升了。他们有些在求学时可能对华文不感兴趣,对老师和父母的督促感到不耐烦,但他们现在应该都觉得,听老师和父母的话,是不会吃亏的。

目前,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听得懂华语,也会讲华语,虽然有时候说得不太流利。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新加坡的双语优势正在相对减弱。世界各地的人正在积极学习华语,他们都知道,如果要在中国工作、与中国人打交道、把握住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商机,他们就必须学好华语。

71%华族家庭在家讲英语

这些年来,我们都不断地推广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工作上适当的场合,我们都致力营造一个讲华语的环境。

但是,我们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年前,一半以上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用华语沟通,但是今天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今天,许多华族家庭主要讲英语。教育部每年都会针对小一新生的家长进行家庭调查,今年的数据显示,百分之七十一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主要是讲英语。这个现象不只出现在本地的华族家庭,在家中使用英语的马来族和印度族家庭也明显增加了,现在,他们的情况和华族家庭差不多。

因此,讲华语运动必须与时并进,适应这个重大的转变。我们需要加倍努力,鼓励国人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中,也必须想方设法保持我国华语的活力和独特之处。

推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

新加坡的华语受到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例如,“巴刹”和“甘榜”就来自马来语、“薄饼”和“拍拖”就来自方言。不仅如此,我们也按照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创造出一些具有本地色彩的词汇,如“组屋”“牛车水”“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我国多元种族的特色,以及新加坡华语丰富的生命力。

我们将在下个月推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这个资料库收集了许多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华语词汇,日后也会继续增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国人对新加坡华语会更有认同感,在同其他人交流时,更有自信。

赞一下
(50)
94.3%
赞一下
(3)
5.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