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一个周末,美籍华裔记者樊嘉扬在采访香港抗议示威时说了普通话,而受到围攻骚扰。有人用种族主义字眼辱骂她,还有人指责她是“共党特务”。她发了推特:“我的华裔面孔成了负担……刚刚被质问既然我来自美国、是个记者,为什么会有一张中国脸?”
那之前几天,在“九一八”,也就是日本侵华88周年这一天,香港大学的“民主墙”上出现了一幅“庆祝九一八”的海报。一名记者同行在推特评论道:“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通过美化二战轴心国侵略来追求民主。”
最近,摩根大通银行的一个大陆员工在香港中环办公楼下被围堵和辱骂,示威者对他大吼“回大陆”。当他用普通话回应“我们都是中国人”后,有口罩黑衣人向他挥拳,把他打得眼镜脱落。两个月前,示威者占领香港机场并阻挡国际旅客搭机时,两名内地人被怀疑是“卧底公安”,遭私刑殴打和羞辱。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一个复杂且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的问题:这场被描述为非黑即白的民主与专制之战的抗议背后,香港社会愈演愈烈的针对普通中国大陆人群体的强烈不信任,乃至泛化仇恨。
随着过去几年中国政府的日益强硬,香港人感到他们原本享受的自由面临被吞噬的威胁。不幸的是,这种针对当局的愤恨“溢出”,不正当地发泄在普通大陆人身上,甚至波及更多有华裔脸孔、说普通话的人,包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游客、台湾人、美籍华裔记者等等。
事实上,那些在连登论坛关注和帮助香港示威者传递信息、协调行动的人,早已对这种赤裸裸的排外仇恨言论不陌生。过去几年,在香港各大高校校园,大陆生被辱骂“支那狗”,被叫“滚回中国”的事件屡屡发生。
“滚回……”是不是听起来耳熟?过去几年在美国,随着排外和反移民情绪高涨,包括来自中国的外来移民,甚至是在美国出生的第二、第三代移民,越来越常听到美国极右翼说类似的话。这不仅仅发生在美国。随着本土主义席卷全球,各大洲的新移民多多少少成了“本土人”几乎所有不满的代罪羊,从抢购奶粉到奢侈品包包,从偷走工作到财富和机会。
随着香港反修例示威进入第四个月,本土主义和排外情绪与美国极右翼越来越相似。一些香港本地人感到从大陆涌入的投资和移民使得香港不堪重负,所有阶层的大陆人都被针对:富裕阶层被指控是导致生活费提高,尤其是高企房价的罪魁祸首;像香港交易所主席李小加和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这些受过欧美精英教育的专业人士,仅仅因为出身大陆的“原罪”,而面对敌意与怀疑;草根游客和新移民在过去几年被辱骂,是将香港置于威胁之下的“蝗虫”和“野蛮人”。
同时,“光复香港”成了集会时每次必喊的口号,“香港不是中国”的概念贯穿运动始终。示威者将美国极右翼广泛使用的佩佩蛙卡通(Pepe the Frog),作为他们抗议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香港街头,挥舞英美国旗司空见惯,但举中国国旗的人会被打得头破血流。
最近,从中国银行到中国移动,从优品360超市到美心餐饮集团,难以计数的中字号或仅仅是被认为支持中国或同情警方的企业、商铺、食肆,遭到打砸、焚烧和劫掠,甚至他们的顾客也受到骚扰和霸凌。
香港学者方志恒在两年前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一个国家,两种民族主义”,显然受启发于用来保证香港回归后保持高度自治的框架设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日渐强势,大陆年轻人越来越拥抱民族主义,显得不够豁达,动辄得咎。同时,香港的城市国家式独特制度和作为香港人的独特身份认同,也使得越来越多本地人拥抱通常被称为民族主义的情绪,尤其是年轻人。
香港人对于大陆人的优越感,似乎是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公开秘密,在他们眼中,大陆人“贫穷、封闭、被洗脑”。作为昔日的英国殖民地,很多香港人依然保留了某种情怀,殖民时代的旗帜每每出现在街头,尽管如今的示威者大多是在1997年回归之后长大甚至出生的。
正如《南华早报》专栏作者埃里克斯罗所指出的,很多视频显示,激进示威者会在西方人介入他们的暴力破坏时神奇地安静和理性起来。无论是打砸地铁站、堵路、占领机场,或者在一个视频中,一个白人女性撕去连侬墙上的海报时,这些原本狂怒的暴力示威者,会令人惊讶地显示出尊重和顺从。
用方志恒的话说,北京未能成功将香港人融入中国,反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反抗式本土主义。这是事实,可悲的是,这种本土主义的怒火殃及无辜的普通大陆人个体,而整场运动至今没有对这种已非常接近仇恨犯罪的暴力作出任何谴责。
盲目的仇恨和部落主义,正在撕裂深圳河两岸本是同胞的人,甚至那些同样是香港土生土长,只是因为是否接受中国人身份认同,而变得水火不容的家庭和朋友。
就像对于美国复杂的种族关系一样,我对香港社会的撕裂能否弥合改善也相当悲观。这种导致狭隘与仇恨的种族中心主义,不幸地在两边同时蔓延燃烧,尽管悲哀的是,原本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大家都属于同一个种族。
作者是中国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