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在伊拉克,历时一周的全国大示威,已造成110人死亡、逾6000人受伤;在埃及,连续3个星期五的抗争活动,已导致逾3000人被拘捕;在印尼,上月的大学生抗争和种族骚乱也导致3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有逾百人被捕;而在南美洲厄瓜多尔,激烈的抗议示威,已经迫使政府部门要撤出首都,宣布60日的紧急状态和宵禁,拘捕了数以百计的人……环顾全球,似乎烽烟四起,发生在香港街头的一幕,正在亚非拉美多处重演。这些抗争冲突,既有各地不同特色背景,又带有全球化共同的时代特征,足以引起世界各国当政者引以为鉴。
亚非拉美烽烟四起 政治诱因缘于经济
上述各国爆发示威的诱因各不相同,印尼是大学生抗议政府将同性恋、婚外性行为、堕胎及侮辱总统等刑事化的“恶法”,以及修例削减反贪机构的权力;伊拉克是因打击ISIS功勋卓著、被视为国家英雄的反恐将领被撤职;埃及则是因为网上一名自称是承包商的男子在社交网络发布短片,指总统塞西夫妇涉嫌滥用基建资金,在总统府、别墅和酒店浪费大量公帑,就掀起轩然大波。厄瓜多尔骚乱表面起因是政府取消燃油价格补贴的经济原因,其实也缘于现任总统与其旧盟友、前任总统分道扬镳,引发左右之争,右倾化的现总统听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缩建议,而与前总统的支持者爆发冲突。
除厄瓜多尔,伊拉克、埃及和印尼3国均有相似之处,3国都曾是威权国家,向民主社会的转型都不算彻底。伊拉克的转型靠美军入侵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埃及则是“阿拉伯之春”的主要代表,印尼从上世纪末开始的转型则受各种民族纷争及分离主义干扰,步履维艰。
这些国家的纷乱表面源于政治,但都有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外部因素,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经济并未有长足进步,年轻人就业问题突显,青年失业率官方数字达25% ,IMF估计数字更高。战后伊拉克虽动荡不安,但什叶派聚居的南部地区较为稳定,今次却祸起萧墙,成为动乱发源地,标志着什叶派的分裂。伊拉克原为美国的中东民主计划“样板工程”,但该国选民却接连选出了亲伊朗的政府,颇令美国恼火。今次抗争的示威者,在反政府的同时矛头也指向伊朗,被怀疑背后有美国的影子。但无论如何,美军的入侵既未给伊拉克带来经济繁荣,反令伊南最后一片稳定绿洲陷入动荡,这个“民主样板”已彻底坍塌。
埃及从2011年推翻穆巴拉克政权后,局势一直不稳,军人塞西政权自上台后,经济有所复苏,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埃及今年预计经济增长率为5.5%,成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佼佼者。但实际情况没有数据那么漂亮,政府的基建投入,民众无法分享红利,贫困率反而攀升。据埃及政府7月的抽样调查显示,2017至2018财年约有32.5%的埃及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5美元,这个比例较本世纪初多一倍以上。同样,印尼的经济数字虽然不俗,但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的问题亦长期存在。
新时代抗争形态改变 当局难用旧手法应对
深层次的矛盾铺下了抗争冲突的干柴,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更令星火的燎原速度倍增,但当权者似乎仍在沿用旧有手法来应对。以埃及为例,一段来历不明的爆料短片,全无证据难具说服力,却能在全国掀起抗议风暴,只能说民怨累积极深,正如半岛电视台评论所说,“人们正在寻找某种火花”,一点即燃。面对汹涌的抗争,当局除了镇压拘捕外,甚至采取断网、街头检查民众手机等严苛措施;在伊拉克,一场针对人事“DQ”的抗议,迅速升级为针对外交、内政制度的全面挑战,甚至要求政府全面改组,连《华盛顿邮报》都将其与香港相提并论,称“抗命的示威者挑战制度”(defiant protesters take on the system),而政府则直接出动军队平暴,以致死伤枕藉。虽然上周当局已回应民众部分诉求,由警察接替军队巡逻,并追究“采取错误行动”的军人责任,但讽刺的是,由于断网,官方回应的资讯也未能尽快传播。
这几场动乱,都没有政治党派或团体公开声明是由它们组织,示威者都是没有领袖、没有大台,也令其易发难收。社会运动本身具有成瘾性,对政治野心家来说,往往见猎心喜。但民粹之火一旦被点燃,就很难受控,甚至连始作俑者都可能遭反噬,更增加了局势的不确定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亮丽的经济数据若没有配合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难以持久的,而当政者对民情民意的掌握更要具有前瞻性,在回应时更要及时避免错过黄金时机。这不限于埃及、伊拉克、印尼、厄瓜多尔这些发展中国家,观乎法国、香港等发达地区,亦可印证,各国当权者和社会领袖对此要有足够的认知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