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主的社会基础的变化,政治人物的权力基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身份(传统贵族)和金钱(商人)转向了大众的选票。如此,精英共识很快就被弱化甚至消失。这里可以比较罗马教皇的选举和总统选举之间的不同,前者是精英选举精英,是他们之间的互相选举,是“精英民主”;而后者则是所有人参与的选举,是“大众民主”。
在大众民主时代,尽管精英仍然指那些掌握政治权力和经济财富的人们,但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衡量精英的不再是一种“精神”,而是可以计算的数字,政治人物以获得选票多少来界定是否是精英,而经济领域则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在西方,这两者是可以互换的,即财富可以通过选票机制直接转换成为政治权力。
如此,就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来说,或者就宪政来说,“法意”的基础就没有了。宪政本来就是调节精英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但精英阶层一旦堕落,他们之间就失去了互信,政治就扩大化。借用学者安德逊(Benedict Anderson)“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的概念,在精英民主时代,统治阶级本身是一个“统治共同体”。统治者大都是精英学校毕业,一样的教育,差不多的经历,他们之间具有相当的信任度,尽管一个左一点,一个右一点,但只要大家具有一定的共识,民主只是他们之间的“轮流执政”。
也就是说,共识是有阶级基础的;同样,共识的衰落也是统治阶级社会基础变化的必然结果。在“福特工厂时代”,技术、就业、税收一同成长,导致西方中产阶级的扩大。二战之后,西方诸国的中产阶级都在70%左右。这个规模的中产阶级就是大众民主的社会基础。
不同政党(无论左右),如果要上台执政,都不会偏离中间多少,就是说,双方都要考虑居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尽管这个时期,精英之间的“共识”不如从前,但因为中产阶级的制约,精英之间不得不具有“共识”,即照顾中产阶级的利益及其中产的政策偏好。当然,中产阶级也产生了关切一些专门议题的政党,例如注重环境的“绿党”,但这些并非主流。
西方当代民粹主义起源
但现在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西方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全球化,为西方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量财富。但很可惜,西方经济不再是“福特工厂时代”那样的“分享型经济”,而演变成为绝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利益的“独享型经济”。中产阶级变小、收入差异加大和社会分化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
诚如意大利新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所言,统治阶层要有效统治,就必须超越本阶级的利益,而去照顾到其他阶层阶级的利益。现在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一个具有共识基础的统治阶层已经不再存在。中产变小,阶级变得零星破碎,社会失去了主体性阶级。各类政治人物不再继续扮演虚伪,纷纷跳出和逃避自己的精英圈子,而和各种零星破碎的社会群体相结合。
这也是西方当代民粹主义的起源。一会儿极左、一会儿极右,从前只发生在贫富极其分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社会。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产阶级失去了经济基础,其规模不仅不能维持,反而缩小,因此极左、极右现象也蔓延到整个西方。
经验地看,人们绝对不能忘记极左、极右崛起的危险性。中国人说,“法不责众”,意思是说,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也就是说,极左或者极右力量的崛起对宪政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在西方历史上,那些本来并不很大的极左或者极右政党(或者其他极其激进的政党团体)更能成为民粹主义的社会基础。一旦社会发生危机,主流社会无能为力,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更多的人们便转而从这些极端主义中寻找他们的“救星”。希特勒时代的德国、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和二战之前的日本经历了这样的历史。无疑,这也是目前西方宪政的危机根源。
因此,从阶级基础来说,人们不难理解西方社会目前所经历的宪政危机。一句话,宪政是具有阶级基础的,一旦支撑原来宪政的阶级基础不再,危机就会变得不可避免。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的宪政有什么错或者不好。西方宪政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其产生那个时代的阶级力量分布的反映。
再者,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诚如丘吉尔所言,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也就是说,民主是最好的政体。这当然也是后来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的主要观点。不过,今天西方所经历的宪政危机也说明,世界上没有最好,而只有更好的政体;即使在一个历史时期被视为是最好的制度也不可能永远最好;任何制度不可能一成不变,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或者说,只有与时俱进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可以预见,接下来西方政治会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西方宪政也必须通过改革甚至革命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