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北看记
美国参众两院的外交委员会当地时间本周三(25日)通过了多项涉港法案,包括备受瞩目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The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这是美国的国内法,却授权美国总统以国内法影响香港,比如点名“绑架及其他侵害香港基本行动自由的责任人(暗指大陆官员),对他们实施取消签证、冻结资产等制裁。
该法案还要求美国国务卿每年都做出报告,评估香港是否“足够自治”以继续享受有别于大陆的特殊待遇。其言外之意,如果美国认为香港的“自治”程度不足,就会取消香港享有的独立关税区地位。这被认为是美国利用香港遏制中国一记狠招,或“最后一张牌”。
这项法案25日获美国两院外委会表决通过,代表它成功闯过了第一关,各界预计在未来几周的两院投票中也不会有问题,有望今年底之前就经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成为法律。从黄之锋等抗争人士和法案推手的角度说,这当然是一项胜利;对港府和中国大陆,则意味着美国制华法律武器升级,并且将鼓舞香港抗争者继续斗争,后续麻烦多多。
追溯起来,美国订立《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话题浮出水面已五年了。
早在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中期,该法案的第一个版本就交到美国两院外委会,当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重申1992年《美国—香港政策法》的原则,表明支持香港“双普选”,但还没有设定具体的制裁机制。
这版法案没能在该届国会任期前通过,2015年2月法案再次呈交众议院外委会,也未获多少注意。到了2016年11月16日,当时年仅20岁的黄之锋在美国国会山的访客中心发表演说,并与准备重提这项法案的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见面。同日,鲁比奥和参议员柯顿(Tom Cotton)共同提出《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
这是第二版《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它有了更多内容,包括明确列下“书商和记者被绑架”问题,这一版已要求美国总统点名这类事件的责任人,对他们施予取消赴美签证、冻结在美资产等制裁,并承诺港人如因非暴力抗争而被逮捕,并无碍他们取得赴美签证。
这个版本依然无疾而终,但再接着出现的第三版2017年在美国得到了较多讨论。直到今年6月13日,香港立法会仍可能通过《逃犯条例》的敏感时期,在所谓的百万港人大示威的几天后,《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第四个版本被趁热端出。到如今,香港社会动荡持续了几个月,这个法案一脚踩上了可能成为法律的门槛。
对于香港的自治和港人权利保障而言,《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会带来什么变化?事实上,有关每年评估香港自治情况的要求,美国国务院自2015年就恢复了每年公布“香港政策报告”的做法。而对于给予非暴力抗争者赴美签证的问题,这也不新鲜,黄之锋、罗冠聪等曾获罪的人士,这几年访美都未遇障碍。
至于最引人注目的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这一点,对于香港实际出口的影响未必很大,但将影响香港入口敏感的美国技术,并且将打击香港的国际形象与外资信心,导致外资撤离。这对于大多数港人的实际利益并无好处,却符合部分示威者的“揽炒”(同归于尽)期待。
当然,如果使出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这“最后一招”,美国以及世界各国资本在香港的利益也会大受损,而“最后一招”祭出后,美国“以港制华”的空间也所剩不多了,由此估计美国不会轻易做出这个决定。
不容忽视的是,这一系列涉港、涉台法案的密集筹备,在在凸显美国正不断为中美的全面战略对抗进行机制与法律准备。陆港关系紧张与香港社会问题已持续多年,过去五年里非但没有缓解还更为严峻。美国已不失时机地将《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推到立法的门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北京在港台问题上稍有失算或失误,都可能导致后患无穷,未来的政策想必需要格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