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新一叶
本月以来,有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讨论多了起来,尤其是在中国官方发布系列相关疲弱数据之后。有地方政府随即推出其自称的“创新举措”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引起舆论关注。
第一组数据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月底公布的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最新数据较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至49.5,这已是这项指数连续四个月运行在50的荣枯线下方,显示制造业持续萎缩。两周后公布的宏观数据也显示,中国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较7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并创下17年来最低的纪录。
这几组数据都逊于市场预期,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比外界想象中的还要严重。昨天公布的中国褐皮书同样显示,中国本季度的制造业收入和利润都较上一季出现两位数下滑,拖累了整体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疲软表现已引起高层的关注。总书记本月中在河南考察时,特意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参观。他讲话时要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中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
几天后,在发给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直接表明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跟进发表评论形容制造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这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评论认为必须走出过去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外需拉动、粗放发展的模式,同时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没多久,在聚集不少大型企业的浙江杭州,当地政府宣布推出“新制造业计划”。当中一个“创新举措”是抽调100名政府官员担任“政府事务代表”,进驻阿里巴巴、吉利控股、娃哈哈等100家企业一年,为它们协调解决各类政府事务、开展信息沟通交流、政策解答和项目落地推进等提供保障。
杭州市政府并强调,派驻政府事务代表的前提是“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基础”,“不干预、只排忧,不打扰、只解难”。
不过,此举一出随即引起热议。部分舆论肯定这是官方对制造业的重视与支持,但也有质疑者忧虑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容易干涉企业的运作,也容易滋生腐败。有网民甚至担心官方的真正用意不是提振制造业,而是介入企业管理,甚至再推公私合营。还有人认为,进驻某些特定企业为它们排忧解难,可能损害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的利益,既不公平,也不公正。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些担忧其实在所难免。
部署政府事务代表进驻企业的“创新举措”引起不小的关注,恰恰显示舆论对政商关系依然敏感,也反映人们对构建正当的政商关系的关切与期待。如果这些政府事务代表能与企业建立清白的关系,真切了解企业面临的难题,或可由此总结经验理出及建立协助企业的常态化机制,进而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获益。这样的制度应该有助于中国整体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应是大家所乐见的创新举措。
事实上,组织政府事务代表的概念并非杭州首创,此前好些地方已在探索,作为短期措施,其效果获得一些学者专家的肯定。但长期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需加强创新能力,尤其因为这个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无疑是中国未来与美国等其他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而如何创新,恐怕不能只靠政府事务代表这样的“创新举措”,也不该是政府说了算,企业的参与以及两者的沟通与配合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