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改革”巩固“革命”实现发展

时间:2019-09-25 07: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思想中国”正式面世,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左三)受邀为网站主持推介。左起为“思想中国”统筹总编辑陈怀亮、新加坡报业控股副执行长陈康威、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和“思想中国”主编周雁冰。(陈斌勤摄)

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就“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长期建立在回望此前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但1911年和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的“真正的革命”是中国认为“未来更加重要”,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一直以“发展”为目标,以奔向更好的未来。

中国1980年代的改革是巩固此前的革命,修正其错误并确保其成功。而第五代中共领导人...所做的其中一点,是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忽略,或完全否定的毛泽东所领导“前30年”革命的价值重新进行肯定,确认其在中共革命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位置。

著名历史学家、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委员会主席王赓武教授出席昨天举行的《联合早报》英文电子杂志平台“ThinkChina”发布仪式,就“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了约40分钟的主旨演讲,依据他深厚的历史学养,对历史与现代中国提炼出上述观点。

王赓武教授指出,“改革”和“革命”两个词常常难以分清,也容易让人误解。回溯历史,以中国秦汉、隋唐时期朝代更迭为例,汉朝和唐朝都是在前朝基础上进行改革,实际上保留并沿用了前朝体制。他认为,改革是让革命更加“成功”,邓小平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是他修正了毛泽东时代的错误,但邓小平对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依然是肯定的。他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七分功劳三分错误”,换言之,功大于过。

王教授分析,邓小平所做的是“集中精力在巩固革命”确保它成功,从错误中恢复过来,重新出发让中国变得更强、更繁荣。邓小平的继任者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反映的是“包容性”(inclusiveness),不仅要包括政治人物、农民,也包括经商阶层及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曾经为中国的强大作出贡献,将来也可以继续为之贡献。这个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的回归,是对辛亥革命贡献的认可。因为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也是正确的,只是当年完成革命的时间与机会不足,直到1949年才被毛泽东完成,但辛亥革命及民国政府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例如五四运动,让年轻一代受教育等,都帮助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他接着说,胡锦涛强调的“和谐社会”甚至把人们拉回到更久远的时代,拉回到宋明理学,在佛教和道教影响下建立的“道统”思想,这些在数百年中国中都取得了成功元素;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是对过去历史认可持续性的开端。

无法单靠西方经验取得成功

他指出,中国这100多年来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但都失败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教会了中国很多,但单靠西方的经验中国没有办法成功,中国必须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资源,忠于自身传统,同时向资本主义制度学习科学、技术、金融、经济、企业精神等现代元素与精神,来确保中华文明取得更大的成功。  

谈到2012年上任的中共第五代领导人...,王教授认为,...理解邓小平对革命的巩固,也理解江泽民、胡锦涛做法的意义。但...也注意到,过去40年里人们普遍将前毛泽东革命视为“完全的失败”,于是他填补中共建国70年历史中的这30年历史“空隙”,实现历史论述的延续性。

媒体普遍报道,...曾在2013年提出“前后30年不能相互否定”,即不能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反之亦然。一些质疑者认为,毛时代与邓时代不可能同时被肯定,否则就是否定改革开放,但王赓武认为,事实上...的做法,是“实现了一种(传统的)持续性”。

他最后总结,展望未来,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历史和传统中找到能帮助它成功的因素。

王教授说:“我一直相信‘发展’的观念,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革命性的观念”。中国文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长期建立在回望此前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但1911年和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的“真正的革命”是中国认为“未来更加重要”。中国古文里常说“古今”,而今天的中国人非常清楚,“‘今’更加重要,‘发展’才是未来”。

王赓武最后总结,“发展”的概念来自西方,而这个概念已经被中国人完全接受,他们相信被许诺的发展是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一直以“发展”为目标,面向更好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对我来说,在此背景下,改革和革命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的解释”。

身为读者,我希望“思想中国”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目前许多有关中国的英文信息都是透过西方视角诠释,这不尽完美,而同时对中国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中文。新平台应该去尝试接触这样一批新的读者群。

——陈大荣
耶鲁—国大学院校长

我用中文在《联合早报》撰写专栏转眼已有20多年,基本上会从本地角度出发,发表观点。随着用英文接触信息的读者群越来越大,市场有这个需求,我相信下来新推出的“思想中国”能做得更多,毕竟从东南亚看中国,甚至是从新加坡这个小红点看中国,观点一定较独特。语文是不同了,转换成英文,但这视角是一样的。

——郑永年
国大东亚研究所教授

中国其实不仅是个国家。中国是一整个大陆,文化、民族、社会,思想非常多元与复杂,不能够简单去解释,也不容易理解。“思想中国”应该从多角度尝试提供各面向的内容,达到它的宗旨。

——王赓武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
信托委员会主席

如果是纯粹从西方角度报道中国,有些细微之处难免被忽略。“思想中国”在翻译早报的文章时,相信能更准确地把一些概念的细节解释好。这个新平台在做的和通商中国的大方向也一致,像我们一直希望能不受语言限制,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触不同群体,包括比较熟悉英文的年轻群体。

——陈佩玲
通商中国总裁、国会议员

赞一下
(19)
28.4%
赞一下
(48)
71.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