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香港价值让中国大陆又爱又恨

时间:2019-09-10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经济日报社论

香港反修例运动已历时五个月余,引起国际社会对香港局势的高度关注,北京政府对香港“颇有耐性”。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上周也终于对反修例运动的五大诉求之一做出“正面回应”,即宣布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毕竟,对中国大陆而言,香港不仅是个特区,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与西方资金的缓冲地带,更是中国迈向世界大国、扩大其政经影响力的重要渠道,要对它下重手前自然会多所顾虑。

具体地说,即使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世界最大出口国,但在其特有的政治体制下,中国经济仍受到高度管制,国有企业占比甚高,资本市场开放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南美洲债信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暴都印证了长期受管制的开发中国家,若贸然推动市场开放必受重创。那么,中国式的资本经济究竟该如何与西方对接?

香港,就是那个万中选一的答案。

早在1997年主权回归之前,与西方经贸体制紧密接轨的香港,就是重要的国际商贸及资金港埠,深受世界信赖。

于是,近20多年来,中国政府将香港作为经济与金融开放的试点地区,除了渐次允许部分中国企业在港上市外(2018年中国企业在港挂牌数续创历史新高),又责成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清算协议,并开放民间银行可互相清算,使人民币离岸汇率成形,为人民币国际化暖身。2013年后,中国政府更陆续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逐步打造让中国股、债市场大展身手的条件。

中国费心地运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将香港打造成西方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大门,无非是要向全球证明中国可以是世界经济的信实领导者而非破坏者,此举也确实取得成效。

例如过去中国数度遭MSCI新兴市场指数拒于门外,但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陆续开放,外资可透过香港自由买卖陆股,促成中国股市最终可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成分股;又或是2018年中国高达1,349亿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资(FDI)中,就有899亿美元(约66.6%)是从香港进入中国。同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资料显示,2018年底在香港或透过香港完成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占比达76.3%,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支付比例也升至2.07%等,都可见证香港对中国的莫大贡献。

然而,反修例运动却凸显出在中国政经不分家下,《香港基本法》所确保的香港特殊地位与经济繁荣,恐仍是以服务中国政治目的为主。像是中国对包含汇丰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企业进行干预,如今年8月,国泰航空内部公告明令禁止员工参与集会游行后,包含行政总裁在内的三名高级主管相继去职;主掌港币发行的汇丰银行控股集团,也有三位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资诚(PwC)也发表声明,表明员工的政治立场并不代表公司立场。

至此,国际社会及外国企业对于香港能否持续落实一国两制的质疑高涨,过去外国企业透过香港独立的金融与经营地位,和中国市场巧妙平衡的互利模式,也逐渐出现信任危机。这从反修例运动升温后,今年第2季末起北向的沪股通和深股通资金均见明显下滑,7、8月单月平均北向资金仅7,857亿人民币,明显低于第2季的月平均8,941亿人民币。今年7月,在香港或透过香港完成的离岸人民币交易占比降至72.5%,以及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支付比例降至1.8%,排名被加币超越,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北京政府对香港的反修例运动“尚有耐性”,固然有政治考量,却也是体认到香港对自己在经济金融层面上的重要性。

只是,当中国对香港的“一国两制”已在国际间逐步产生信心危机后,北京政府要让各界再如以往般相信香港,恐非易事。

赞一下
(43)
36.1%
赞一下
(76)
63.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