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腔新调
“你错过了最壮观的Costco!”上周回新加坡休假,新闻室的同事见到我后替我惋惜。
美国大型超市Costco在华的第一家门店8月27日在上海闵行区开门迎客,轰轰烈烈的盛况成为中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
场面到底有多夸张?据说当天早上,超市的卷帘门都还没全部打开,抢购的人就像潮水般“匍匐”涌入;购物车中塞满“战利品”的人,排队结账要花两个小时;超市停车场1200个车位在开业半个多小时后就爆满,迟来的人找停车位得等三小时,超市附近的马路上车辆堵塞延绵数公里。
更夸张的是,Costco开业第一天就被迫停业了。在消费者的强烈攻势下,大量商品库存在开业几小时后被掏空,因为抢购的人实在太多,场面极其混乱,超市不得不做出提前关门谢客的决定。
火爆的上海首秀让一些美国舆论欢呼,美国仓储式的超市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Costco高层信心满满,要在2020年在上海开第二家门店。据彭博社报道,上海首店开业后,Costco的股价当天在标普500指数下滑的情况下,逆势大涨5%,登上股价顶峰。
一家美国企业在华落地,除了企业本身较新颖的销售模式外,它所受到的高度关注也离不开当下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Costco登陆刚好碰上两国贸易争端来到最紧张也是最复杂的时候。
就在超市开张的几天前,中国宣布向750亿美元(1041亿新元)美国输华商品加征10%和5%不等的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毫不示弱,立马恫言进一步调高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关税,还威胁要下令美国企业撤出中国。
中国消费者对Costco的疯狂,在这样的氛围下出乎很多人意料,《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打出“哪有贸易战?中国顾客挤爆Costco开业现场”的标题。彭博社评论,中国曾是很多海外零售商的坟场,家乐福(Carrefour)、乐购(Tesco)等企业纷纷在中国折戟沉沙,但不要小看Costco在中国的机会。
相较之下,中国舆论对Costco在华的前景却有所保留。Costco的一大特点是会员制,只有花299元(人民币,下同,约60新元)办一张年卡,才能进超市购买低价产品。薄利多销,通过会员制“赚人头费”的经营模式到底能在中国坚持多久?
有网民质疑,面对善于利用规则的中国消费者,Costco在美国推行数十年的制度,例如90天无理由退换、不查会员卡对应的个人证件等,会不会被玩坏?如果碰上曾经一窝蜂抢黄金、抢奶粉的中国大妈,Costco是否还能谈定?
果然好景不长,排队结账很快变成了排队退卡。据中国媒体报道,Costco本周遭遇“大反转”,大量消费者因为开业初期的打折取消,纷纷到超市退办会员卡,退卡的人太多,超市的工作人员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些成功退卡的人还在网上分享起“错峰”退卡的攻略。
原因很简单,开业几天后,很多被抢破头的东西下架或涨价,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不见了,原本919元一瓶的五粮液也调高到1069元,优惠力度降低,购物成本变高,消费者自然不愿大老远跑到郊区的Costco采购,还精明地利用会员卡可退的规则,把前期办会员的成本也收了回来。有网民因此调侃Costco在中国“碰上了羊毛党薅羊毛”。
暂且撇开充满不确定性的中美贸易摩擦,Costco要打开中国市场确实面对不少挑战。在电商发达的中国,消费者已习惯线上消费、货品到家;上海等消费能力高的市场,往往也是城市密度和便利度极高,若不是为了特别显著的优惠,消费者也没有必要特地开车到市郊的Costco采购。
Costco决定进入中国市场,肯定对中国市场做过深入研究,知道中国市场大,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强。经过开业一周的大起大落,初次登陆中国的Costco相信也体会到,充分利用规则是中国人的大智慧,除了热爱“买买买”,中国消费者也懂得如何“省省省”,中国市场的钱并不好赚,尤其当你遇上了羊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