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迟来釜底抽薪 还原真相靠独立调查

时间:2019-09-05 09:0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向全港市民发表电视讲话,提出4项行动,包括正式撤回修订《逃犯条例》,作为社会向前行的起点,惟未有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或“真相和解委员会”。修例风波导致官民决裂,政府回应社会合理诉求、正式撤回修例,是最基本一步,即使来得太迟,但也总好过继续“企硬”,让这个“殭尸议题”阴魂不息。反修例风暴发展至今,事态已变得极为复杂,焦点早已不是反修例。政府构建与民对话平台、邀请专家检视风暴背后各种深层次矛盾并提出建议,当然有积极意义,然而要抚平社会创伤,由独立调查委员会还原真相,仍是最能取信于民的方法。

撤回修例正确一步

林郑四招仍有不足

当下香港伤势严重,既要“止血去脓”,也要“固本培元”。林郑开出的四道药方,包括﹕1)正式撤回修例;2)监警会加入新成员,设立国际专家小组,跟进警方执法事宜;3)构建对话平台,由行政长官和所有司局长落区,聆听不同政见和阶层市民的意见;4)邀请社会领袖、专家和学者,就社会深层次问题做独立研究及检讨,向政府提出建议。前两项可视为主治眼前伤势的措施,后两者则是调理复元的手段。

政府强推修例,市民对当局是否愿意聆听民意,产生根本怀疑。6月中,林郑宣布“暂缓”修例,之后又说修例“寿终正寝”,就是未有清晰说出“撤回”。从政府角度而言,宣告修例“寿终正寝”,也许已是相当斩钉截铁,问题是刻下政府“信任赤字”太大,很多市民就是希望听到“正式撤回”这4个字,这不仅是因为“撤回”与“暂缓”在立法技术上有差别,更重要是市民不满政府漠视民情。现在林郑正式撤回修例,总算回应了市民最基本诉求,只是未免来得太迟,然而能否为当前局势带来转机,仍是未知之数。

反修例风暴持续近3个月,上百万市民三度上街和平示威,“勇武派”则不断发起冲击,暴力事件愈演愈烈,警民冲突不休,伤者数以百计,累计过千人被捕,社会付上沉重代价。香港经历了六七暴动以来最动荡岁月,难免有人会想,如果政府早在6月9日百万人大游行后便撤回修例,就不会出现眼前危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事态发展来到这一刻,反修例已不是焦点所在,有人将矛头指向警察过度使用武力,亦有人不满暴力分子肆意破坏,要求尽快止暴制乱。

政府要遏止暴力,不能单靠“硬功”严正执法,还需要“软功”疏导民情,做到“软的可以更软”,正式撤回修例只是一个起点。平情而论,反修例示威者的五大诉求,有部分确实很难办到。以释放所有被捕者不予检控为例,这本身便有违基本法治精神,就算特赦也应该先由法庭审讯定罪,再按具体个案酌情处理;至于实现“双普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平心静气仔细讨论方案。不过话说回来,政府所开出的四道药方,明显亦有不足之处。

化解危机两把钥匙

独立调查不应排除

反修例风暴背后牵涉很多深层次矛盾,由贫富悬殊、社会公义、土地房屋、青年向上流动,以至香港与内地关系等,不一而足,政治精英施政“离地”,令到问题不断恶化,现在政府借监法国应对“黄背心”运动的做法,以“众言堂”等方式,由高官落区聆听市民积愤,又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做独立研究提供建议,当然是好事,可是“信任赤字”仍是当局死穴,市民不信任政府,就算高官落区也可能被视为“公关骚”,找学者做研究也可能担心建议被束诸高阁。政府未允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坚持由监警会负责跟进警方执法情况,面对的也是同一问题。

近3个月监警会收到数百宗有关警方投诉。此外,监警会亦正按照法定职权,审视6月9日起一连串事件,包括7月21日元朗袭击,评估警方的处理手法。监警会邀请5名来自英澳纽加的学者专家组成国际专家小组,协助委员会工作,提出改善建议。昨天林郑重申,政府认为有关警方执法行动,应按既定机制,交由专责的独立监警会处理,不应另设独立调查委员会,然而不少人质疑监警会的独立性,也关注监警会没有传召警员和证人的权力。虽然林郑委任前教育署长余黎青萍及大律师公会前主席林定国加入监警会,可是始终改变不了监警会缺乏实权问题,日后提交报告,公信力和全面性依旧有可能受到质疑。

我们重申,正式撤回修例和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是化解当前困局的两把钥匙,监警会主席梁定邦亦呼吁,政府不应排除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由资深大法官领导调查,可以提高公信力,独立调查委员会有法定权力传召证人,作证资料不能用于民事或刑事检控,亦有助鼓励各方人士出来作证。监警会只能跟进警方执法,无法全面审视反修例风暴始末,包括激进示威者的行为及资金来源、特区政府的责任,以至外部势力等问题,独立调查正好填补这方面不足,有助全面还原真相,政府应该认真考虑。

赞一下
(33)
40.7%
赞一下
(48)
5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