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情况严重,社会流动性窒碍,不满情绪累积。本地智库认为,这导致香港青年与社会利益脱钩,促使他们走上街头示威发泄不满,令香港社会陷入动荡。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昨天在2019年亚洲经济论坛上发表研究报告,探讨香港持续近三个月的大规模示威游行背后的经济因素。
报告作者之一、研究所所长陈企业强调,香港当前的情况不可能单由政治或经济因素造成,而是两者的结合。
他以香港民意研究所早前在7月进行的调查为例,指虽然该调查在受访者的年龄划分上不够谨慎,但依然反映出近一半的受访者受经济环境困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受住房问题困扰,因此经济因素在此次社会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团队利用香港从1981年至2016年的基尼系数,结合私宅面积与价格、失业率、地区生产总值(GDP)等数据,来分析影响香港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因素。
研究团队发现,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的最大影响因子是香港私宅售价,面积介于100至160平方米之间的私宅售价每增加1%,就会带动基尼系数增加0.00036点。
而GDP与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则对基尼系数有反向影响——GDP增幅越大,受高等教育人数越多,能带动基尼系数降低,减少收入不平等。
目前公开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2016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539,为发达经济体中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而香港政府本月16日公布,将全年的GDP增长预测由2至3%调低至0至1%。
陈企业指出,香港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上都要与来自大陆的精英竞争,但对方是“14亿人中顶尖的1%”,香港年轻人只是“700万人里顶尖的1%”,因此难以胜出。此外,香港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年轻人毕业后难以买房,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社会流动性受阻。
他说:“(这些原因)让香港年轻人在社会上不是利益既得者,也不是利益相关方,他们没有和社会的利益挂钩……思想上也就开始反中(反大陆)。”
针对当前的局势,陈企业也批评示威者利用12岁学生上街抗议的行为“如同塔利班使用童兵”,对缓解冲突没有帮助。
报告建议,港府应该首先控制局面,让社会恢复稳定,并将长期策略制定为解决收入不平等、住房、生活成本等问题。
报告警告,若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未来将继续出现由其他因素触发,但由相同的根本问题推动的示威抗议”。
本届论坛由亚洲竞争力研究所与世界银行集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