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急待走出社会经济错误道路

时间:2019-08-29 14: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希望联盟上台执政已然一年多。(法新社档案照片)

在上届马来西亚大选投票给当时的反对党希望联盟,促成首次执政党轮替的选民,对上台执政的希盟至少有两项期望。

其一是在经历了超过半世纪的国阵以操作族群政治来巩固政权,尤其是中产阶层、城市选民、非马来人等深感厌倦,希望希盟能为马国带来新的、进步的政治与社会运作模式。

其二是包括乡区选民都深刻体会到这几年来马国经济表现不振的困境,他们把这些经济发展难题与当时执政国阵政府的贪污腐败挂钩,特别是一个马来西亚公司的各种丑闻,更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草,让他们下定决心换个政府来“试试看”。

而急于争取千载难逢机会来赢得大选的希盟,也在竞选纲领里列出许多政治、社会与经济上的承诺,从承认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的文凭资格、打造廉洁社会到各项经济发展理念等,琳琅满目。

然而,希盟上台执政已然一年多,对于多年来不间断地支持该政党联盟或个别成员党的选民来说,现在却泪流满面。如在上届大选里,超过90%投票支持希盟的华人选民,许多更是后悔万分。马国宪法中有关土著特权与优惠的条款,马来选民把这些享有已久的、被引申开来无限扩大的特权与优惠,视为理所当然的政治现实,因此相关宪法几乎是无法被修订,更勿论废除。 

因此,马国华人长久以来也不敢造次,无法正面地追求如在先进国家族群之间绝对平等待遇,只能旁敲侧击地争取更为平等的待遇。如当下跃身为执政党之一的希盟成员党民主行动党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政治理念,即在华人选民(以及其他非土著选民)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回响,希望能够借此朝着族群更为平等的政治斗争目标前进。之前希盟政府起初宣布有意签署联合国的《消除 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但最后还是搁置这项决定,也让许多非马来人极为失望。

然而,即便是在族群平等这个理念上,世界各地也还是有着不同的“版本”的。其中一个版本是在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地,族群平等看来是要建立在少数族裔在很大程度上被绝大多数族裔在文化、语言等方面所同化的基础上。如法国官方就认为所有国民都要能操流利的法语,也融入法国的主流社会文化,如此才能促进国民身份认同。

这种“同化促进认同”的理念,也是马国的马来人主流以及华人中大多非受华文教育者的观念,认为非马来人就应融入马来文化与语言,分别作为自身主要文化实践与沟通语言,如此方能促进国民统合。至于马国马来人的法定定义里必须为穆斯林,是否也应“通用”于非马来人,这一点就应极为敏感而通常含糊带过。但这种统合是否是族群平等的第一步,则没有清楚交代。无论马国的前朝抑或当下政府里,其核心统治精英的想法皆以此为主。

世界上另一个族群平等的版本,如在瑞士、加拿大,各族裔无论大小,皆在最大程度上能生活在各自所传承多年的文化里、充分使用各自的母语来沟通。加拿大的双语政策名闻遐迩,几乎所有官方文件皆以英法双语来印发,虽然法裔加拿大人在加拿大的人口比率,比马国的非马来人还小得多。加拿大魁北克省根本就完全使用法语,连来自当地的前总理克里安也承认,自己是上了大学后才学英语的,所以说起英语时缓慢,还带着浓厚的法语口音,但这也未阻加拿大选民数度压倒性地支持他当时所领导的自由党。

瑞士则更进一步,与新加坡一样,共有四种官方语文,虽然绝大多数国民口操德语,但像在日内瓦的法语区,德语几乎绝迹,而南部则主要说着意大利语。这种各操各语的做法,当然也未阻瑞士人千多年来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维持绝对中立,进而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为富裕的国度。

而在马国受华文教育者,以及马国华文教育的领导机构董总与教总,他们所争取的,也只不过是类似这种能够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认为不但无碍国民统合,反而是族群之间相互尊重的基础。

前一阵子引起热烈争论的议题,包括华文小学里教导爪夷文书法事件,华教人士与许多华人所担心的,当然是自身的文化会受到由此开展的逐步侵蚀,所以群起而反对之。但看来在希盟政府的高层里,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甚至还把它视为有助促进文化理解,在民行党后知后觉数度带入内阁讨论,方才出炉一个“须经家长等同意才教”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极力反对这项教学的董总,则被标签为种族主义,其负责人还被当局传召问话,令人不寒而栗,遥想30多年前马国首相马哈迪第一任内时,也因华社反对当局指派不谙华文者到华校任高职,而引发的大逮捕行动。

但另一边厢,原籍印度并被当地通缉、在马国却被赋予永久居留权,而到处宣扬族群与宗教对立的传教士扎基尔,则因为深受包括前朝与当下高官以及马来社群里许多人的欢迎,而迟迟未被取消居留权,令人质疑当局是否有着双重的标准?

在经济方面,各界热切期望希盟政府能够提出有效的经济发展方案,这不但到目前为止欠奉,而且政府在联合国赤贫专员公开质疑马国的贫穷人口比率过低后,竟也如前朝政府的一贯口径般予以否认,令人怀疑有关方面是否理解民间的疾苦,更毋论指点走出经济困境的迷津了。

作者是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SIIA)高级研究学者

赞一下
(5)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