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华:香港未来须发展另类教育

时间:2019-08-26 14: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曾俊华

何谓教育?最简单的解释是教导和培育。教好学生,训练技能,为未来社会培训不同类形的人才,一直以来都是每个社会持守的教育方针。可惜的是近年香港的教育逐渐变质,学校以考试为主导,学生以赚钱为人生目标,离教育原有本质愈来愈远,长远而言这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论教育,我不是专家,但在回流加入政府前,我在美国波士顿教育部当过教师,也做过课程设计,现在离开政府后亦有设立一些平台推动教育事宜。我希望借着这篇短文略谈对本地教育的一些看法,也许香港未来须发展另类教育,才能适应21世纪新时代的需要。

教育的真正意义

很多人常问教育的目的或真正意义是什么?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看法,很难有真正的答案,不过其中一个目的肯定是传承。在石器时代,父亲教儿子生火,儿子从中学习这项生存技能,就是传承。另一个目的自然是发挥学生的多元潜能,不过这是知易行难。

现时香港使用的课程仍是19世纪工业时代的课程,以效率为标准,将全部学生放在一班统一教授。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和速度都不一样,统一教授只会窒碍学生发展,这也是目前香港课程上的缺陷。

我们的课程落后于时代发展,老师培训不足,却为学生准备21世纪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实在是很大的难题。加上香港考试制度控制了课程发展,令学生学习愈趋死板。现时科技发达,很多东西已是随手可得,人工智能更可解决多项疑难。究竟我们是否还要教小学生三位数除五位数呢?是否要人们记住不同的星球呢?很值得专家深入检讨。

新时代工作性质的改变

21世纪新时代的来临,将会令很多原有的工作性质改变。现时很多家长很想小朋友完成学业后做“三师”,即律师、医师或会计师。众所周知这些都是赚钱的行业,能提供安稳的中产生活,一世无忧。不过大家要明白,现在“三师”很大部分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律师为例,若要寻求法律意见,找一个律师去做资料搜集可能要一至两个星期,但用电脑程式则短时间内已可提供专业意见,而且准确无误。医疗方面,机器比人手更快更准,侦测癌症等各类顽疾绝无难度。至于会计很多也可以DIY(do it yourself),不用依赖他人去做。所以,时代正在改变中。各方面持份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校长甚至社区人士或雇主都要改变自己固有看法,才能迎接21世纪来临。

现在很多雇主请人已不再只看文凭,而是更重视他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是什么?暂未知道。美国有一个名为“Institute for the Future”的智库,它曾做过研究,在未来15至20年间,新的工作将有八成多在今天仍未见到。虽然这种情况在香港还未普遍见到,但我相信这日很快便会来临。只有做好准备、灵活变通,才能适应时代所需而不至落后于人。

蓝领白领无大分别

现在德香港教育过于看重文凭试,缺乏其他技能训练,这是有点偏颇的。我觉得香港是需要多一点手做的技能,才能贯彻学生全面发展。以前我在美国读中学,有金属、木工、陶瓷工作坊。我什至试过磨玻璃,造一个望远镜。在这些工作坊中,透过亲身操作机器去做一件产品,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亲身接触、自己创造,才会使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可以实际应用。

在此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是麻省理工学院在港成立的Innovation Node一个负责人,曾筹办一些工作坊,要本地(指香港)大学生和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聚在一起,然后分组,限他们三个星期内发明一件物件。结果发现香港学生多数负责编写程式,一落手做实务就出现困难。如果学生不懂设计,那么做出来的产品和概念上就会存在差异,继而出现问题。

香港一直以来将做学术和做职业实务两者截然分开,结果造成蓝领和白领的差别。在21世纪后工业时代,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已经模糊。现在所谓白领要有蓝领的技能,而蓝领亦要有白领的知识,两者工作亦经常重叠。所以世界正在改变,教育也应因应社会实际所需而调整。

创新的重要

由于教育是导人向前迈进,所以创新非常重要。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要放弃实利回报而投入科创,却并非人人做得到。很多人不愿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大家要明白当你引导学生去创新之时,就需接受失败是当中一部分。只要明白每次跌倒皆是向前,而每次起来时已向前行多一步,这样创新的路就可愈行愈远。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会进步,教育才会变得有意义。

教育资源再分配

随着科技进步,人愈来愈长寿,我建议教育资源也应重新分配。现在所有教育资源都放在人生前面的20多年,由幼稚园到大学,从不间断。事实上可不可以中间稍有停顿,30、40岁读一次,50、60岁又再读一次呢?

读者可能以为这是天方夜谭。最近我正在翻译一本旧队友的书,他的一生很值得大家借镜。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了一年后,决定想做世界冠军,于是毅然放弃学业。结果回去训练,终于成为世界冠军,然后才回校继续读书。后来他除了得到一个医生证书外,还取得博士学位,现在有两家药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终身学习,只要永不放弃,在不同阶段接受教育,最终也一样能够贡献社会。

总括而言,教育是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现在香港教育已变得死气沉沉而僵化,也许发展另类教育,对香港未来是一条新出路。

(作者是前财政司长、薯片叔叔共创社创办人)

赞一下
(18)
81.8%
赞一下
(4)
18.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