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余波未息 西巴布亚再陷战火

时间:2019-08-25 09: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印尼(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West Papua)近日因为殖民主义的余波,陷入街头巷战。事件源于民众不满警察疑似虐待巴布亚族的学生,惟及后演变成大规模冲突,引爆积累半世纪的独立声音,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派驻军队入城“止暴制乱”,切断该区的互联网。西巴布亚之所以出现如今乱局,或多或少反映出联合国成立后的“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政策未臻完美。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国际社会意识到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互动必须建基于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减少“战争作为政治延伸”的历史常态。同年,联合国根据此理念成立,重塑了国际关系的秩序。当联合国大会决议案1514号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介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此论述就成为了反殖运动广为援引的基点。而《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列明,“⋯⋯必须制止各种对付附属国人民的一切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以使他们能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尊重他们国家领土的完整”,而“和平地”行使权利,通常是指被殖民者可以公投,决定该民族未来的命运。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已有80多个前殖民地、约有7.5亿人获得解放,目前尚未完成去殖民化的的非自治领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NSGT)余下17个。但即使如西巴布亚般早已完成去殖民化的安排,亦不代表可换来长治久安和公平正义,近日反而局势渐见升温。

1961年荷兰准备撤出殖民地,西巴布亚国会便开始讨论独立成国,并提出了“晨星旗帜”。不过,新独立的印尼就看准时机,主张对西巴布亚占有主权,令印尼、荷兰和当地原住民爆发冲突。翌年,在联合国介入下,荷兰和印尼签定《纽约协定》(New York Agreement),两方同意巴布亚民众可通过“自由选择法案”(即公民投票),来确定其政治地位。

可是,公投似是《大钝裁者》的电影情节般荒唐。在1969年举行的公投中,印尼军方精心挑选了1026名“领导”,代表全体巴布亚人决定前程,更威胁他们如果“投错票”的话便会有生命危险。其实自1963年以来,已有不少原住民被印尼当局监视、恐吓,俨如活在恐惧当中,更有逾40万巴布亚人因为寻求解放而遇害。这段不公义的历史,不仅成为了西巴布亚人独立的基础,也加剧了当下冲突的烈度。西巴布亚的去殖民化时不但不代表和平已经降临,反而更滋生出“自由巴布亚运动”(Organisasi Papua Merdeka,OPM)。

踏入21世纪,殖民主义已是人所唾弃的意识形态,但上世纪鲁莽推行的去殖民化计划,却间接洐生出当下全球不少乱局,而箇中“代表作”莫过于是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在时任英国外务大臣贝尔福(Arthur James Balfour)致函犹太人领袖罗斯柴尔德(Lionel Walter Rothschild)信件中,除去大部分公关废话后,全文只有67字,说日不落帝国支持锡安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信件虽谓不得损害非犹太人的民事、宗教和政治权利,但此短短的数十字便对中东历史的影响深远,更埋下以巴冲突的种子。

国际法对去殖民化及民族独立运动的规范和释义未臻完美,但仍有一定指导作用,《联合国宪章》就是其中之一。《宪章》不但强调“⋯⋯对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一条),也要求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第二条)。这套人文主义的理念所执重的,是反对以暴力凌驾他人意志的丛林法则。可惜的只是《宪章》问世逾半世纪后,现世仍尚存不少恃强凌弱的野蛮行径。

赞一下
(10)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