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社评
美国自8月2日正式退出与俄罗斯缔结42年的《中程导弹条约》之后,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公开表示,希望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引起了中俄两国的强烈反应,也牵动了亚太地区多国的神经。虽然埃斯珀后来澄清此事“尚未进入探讨在哪里部署的阶段”,但从美方的多番表态可见,美方退出中导条约及欲在亚太部署陆基中程导弹,都是剑指中国,北京后续如何应对,既考验中国的军备技术,也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弥补海空打击力量不足 中国专心研发导弹有成
所谓中程导弹,是相对于短程导弹和长程洲际导弹而言。美俄1987年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INF)规定,两国不再保存、生产或试验射程为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中程导弹只是一种武器载具,既可安装常规弹头,也可安装核子弹头。从名称看,INF主要意义是限制战略核子武器。特朗普自去年10月就扬言要退出INF,今年2月启动退出程序,本月2日生效。俄罗斯也宣布退出,让INF寿终正寝。
美国退出INF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指俄方长期违约,另一就是指未纳入中国。前者是“项庄舞剑”,后者才是“意在沛公”。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上周就明言,中国已经部署了几千枚中程导弹,由于中国不是INF缔约国,“他们可以自由部署这类导弹”。但中方则声称,中国的核武数量远远低于美俄,不应被拉进核裁军谈判。
其实中美双方讲的都没错,美方讲的是中国的中程导弹数量,中方讲的是中国的核弹头数量。美方其实是想限制中国占优的常规中导,但常规中导毕竟属于常规武器,列入战略军控谈判议题欠缺说服力。
美苏签署INF时,中国的导弹技术还十分落后。但1990年代的台海危机,让解放军深感海空军实力不足,没有攻击型潜艇和远程轰炸机,缺乏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于是埋头专心发展导弹,尤其是改用固体燃料、增加了雷达末端制导能力的东风11-26系列导弹,成为技术领先的中程导弹。这种把常规弹道导弹当作超远程大炮的战法,颠覆了战区火力以空中打击为主的传统,让解放军在第一岛链内拥有强大的火力优势。中国还首创反舰弹道导弹,大幅改变了海战的形态。
其实,美国虽受INF限制,但在中导研发方面并未束缚手脚,除可由海空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外,以反导名义发展的多种“靶弹”随时可变成陆基弹道导弹。加之强大的海空攻击体系,美方说自己在亚太地区已失军事优势根本言过其实。不过,中国的陆基导弹都是部署在本土,属防御性质,且具高度机动性能,一辆发射车在公路或铁路就可发射;美国在亚太区的导弹、战机、战舰多部署在盟国,属进攻性质,维护成本高、花费巨大、指挥控制链和反应时间相对较长。更尴尬的是,这些美军基地,从关岛到日本、韩国,都在解放军中程导弹有效射程之内。
美发展中导遇两大樽颈 华可提建议被动化主动
美国要发展中导并在亚太区部署,面临两大樽颈,一是规模,虽然美国具有必要的技术,但并不等于可在短期内轻易重建常规中导力量。拥有技术与符合效益的量产是两回事,更何况要达到与中国约1200枚中导的同样规模并非易事;二是外交,当美国宣布要在亚太区部署中导后,中方反应强烈,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发表声明称,中方“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亚太各国对美国中导的进驻纷纷耍手拧头,菲律宾、澳洲政府已公开声明不会让美方部署,韩国政界亦担心重演引入萨德反导系统遭中方制裁的一幕。
虽然日本从本身利益希望限制中国导弹发展,但引入可装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违反其无核化政策,可能引发国内的反对声浪。再加上中日关系今年以来改善势头强劲,双方刚于上周宣布重启停顿了7年的战略对话,显示双方有意为明年...官式访日维持良好氛围。相信,如果美国执意要在中国周边部署陆基中导,势必会引发亚太地缘政治的新一轮博弈。
因此,美国在亚太区部署中导很可能只是虚晃一枪,主要目的是逼北京参与新中导谈判,用条约来框限中方发展。对此,俄罗斯也态度暧昧,称持开放态度。
军备控制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和道义问题,中国即使理由充分,但是一味拒绝讨论,最终可能变得被动。中国应该主动倡议,把新中导谈判扩大到战区军控架构,将美国占优的常规舰射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和远程攻击机等全部纳入限制对象,在数量、位置和核子化方面都必须经受核查;而且缔约国的全球平台和武器都应包括在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正中美国的软肋,或可打破其借新中导条约单方面束缚中国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