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莫基尔认为,中国和欧洲在科学科技自16世纪开始出现此消彼长的发展。(郭嘉惠摄)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教授指出,官僚掌控思想市场的强弱,以及家庭结构的不同发展,使中国和欧洲在科学科技发展方面自16世纪出现此消彼长的转变,造成中国在19世纪遭遇西方列强侵略的悲剧。
莫基尔日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办的吴庆瑞讲座中,以“中国与西方:历史轨迹有多大分化?(China and the West: Many Great Divergences?)”为题发表演讲,分析中国与欧洲在思想市场(market for ideas)、家庭结构、国家统一与分裂等方面的差异后,得出上述结论。
他认为,中国的科学和科技发展在宋朝取得巨大成功,如同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在明朝逐渐放缓,直至清朝后期彻底停顿。相比之下,中世纪的欧洲显得落后,充斥着暴力和饥荒。不过,这一切在16世纪出现转变,因欧洲的科学和科技发展在私营领域的带动下,取得显著成效。
欧洲知识分子更勇于挑战权威在基础寻求突破
莫基尔指出,当时欧洲顶尖科学和科技人才都在私营领域工作,更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框架,促进知识多元化发展。中国的科学和科技发展则由官僚主导,但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发明能力。随着宫廷官僚制度趋向保守,中国的科学和科技进步在13世纪后逐渐减少,在15世纪之后尽失,显示宋代之后中国人的科学创新出现衰退。
欧洲官方不仅在人才吸纳方面扮演次要角色,也无法掌控思想市场的自由运作。欧洲知识分子基本信念是,积累前辈留下的知识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
莫基尔点出,与中国知识分子相比,欧洲知识分子更敢于挑战权威,不沉迷于前辈留下的真相与智慧,而是在其基础上求取突破,这在17世纪末期尤为突出。中国明清时代的思想市场与欧洲截然不同,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遵循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倡导的新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垄断了思想市场的流动性,清代尤为如此。许多中国科学家在已被验证的事实面前,依旧无法舍弃历经数千年演变的价值与信仰。
家庭结构方面,中世纪初的欧洲放弃组建大家庭,转而成立核心家庭,女性因此迟婚。这一转变与基督教严禁亲属通婚、重婚、离婚和领养等有关。欧洲人因而学会相信毫不相干的人,跟他们在志愿团体里合作,有利于建设一个文明社会。人们更倾向跟非亲属合作,也更信任政府。
中国情况大不相同。宋代引进种植占城稻(champa rice),耕种需要大量人手,推动中国人组建大家庭便于合作。大家庭也倾向于祖先崇拜,与当时受推崇的朱子礼教趋于一致,在随后的中国朝代里,大家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和欧洲的另一差异,是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自忽必烈于1279年统一中国成立元朝以来,中国一直维持单一政治实体;欧洲则在罗马帝国衰败后彻底分裂。
多中心体制让欧洲不断增进军事科技
对此,莫基尔表示,分裂的多中心体制(polycentric)的国家,相较于统一国家之间的差异未必那么黑白分明。然而,持续的武装冲突,确实让多中心体制的国家在军事科技上不断增进,使得他们能战胜非欧国家,如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
莫基尔总结时说:“中国致力追求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目标,清代尤为如此,要说他们失败并不正确。中国在19世纪经历鸦片战争,皆因欧洲采用不同的游戏规则,进而通过侵略与扩张,让中国经历了革命及20世纪所发生的一切。若欧洲选择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历史将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