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
由于两岸对抗情势升高,且台湾大选不远,中国大陆文化和旅游部在政府网站公布,自8月1日起停发47个城市的来台自由行通行证;和过去台湾大选相比,此次限缩陆客的时程提早了几个月,媒体估计将冲击多达70万名陆客,对经济影响颇大。
然而,主计总处副主计长蔡鸿坤,在被问到对今年经济成长的影响时,回答说:如果影响新台币180亿元的观光收入,将影响经济成长率(GDP) 0.1% 。这180亿元是假设来台人数只减少50万人、每人平均停留七天、每天平均花费188美元来估算,总共将减少180亿元的在台消费。
但是,主计总处的回应,正如过去政府就陆客对台经济影响的评估一样,犯了相当严重的错误,完全低估了陆客消费对台湾经济的提升效果。其实,不管是180亿元或估计减少更多陆客、影响可能超过200亿元的评估,都只是“第一波”对经济的冲击。实际上,收到这些消费的商家或摊贩,会拿这些收入去进行“第二波”的消费,但可能保留部分、作为自己的储蓄以应不时之需;这些第二波的消费,又会成为另一批人的收入,再进行“第三波”的消费。
因此,一波接着一波的消费,会持续增加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挹注整个台湾经济上扬。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乘数效果”(multiplier effect),它通常会让总效果成为第一波效果的好几倍,要看商家或摊贩保留下来的储蓄多寡,保留愈多创造的总效果就愈少;反之,花出去愈多,创造的经济生产和消费就愈多。
若以台湾2017年的平均家庭“消费倾向”为80%来看,持续花费下去的总效果将会是第一波效果的五倍。这些概念其实是“总体经济学”中非常基本的概念,所有念过总体经济学的大学生都懂,也是在网站上搜寻“乘数效果”便知的基本知识。
所以,暂停陆客自由行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不只是主计总处所说的180或200亿元,而会是五倍的900亿或1,000亿元;影响到的经济成长率不是0.1%,而是0.5%,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足以让台湾今年的成长率从主计总处预估的2.34%降为1.84%,也就是让“保2”破功,国人不可不谨慎应对。
影响经济成长率0.5%,不论是大或小,数据评估只是冰冷的数字,难以显现其对庶民百姓的冲击。若冲击到的是高科技业,结果可能只是高科技老板的获利和员工的年终红利减少,对业外一般百姓的影响不大。但自由行陆客的减少,冲击的会是“庶民经济”,也就是旅店、民宿、零售、餐饮、摊贩、休闲、美容、美发、按摩、命理等百工百业,这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下工作相当辛苦、收入本来就相对不高;少了1,000亿元的效果,假设100万人受到影响,那等于每人收入将减少10万元,以半年为期估算每月平均将超过1.5万元,对升斗小民可能月入仅3、5万元而言,冲击极为巨大。
而若是经营旅游相关行业,特别是自由行陆客锺爱的民宿业或着名夜市,其冲击极可能是“大萧条”式的影响,这可是在办公室吹冷气的政府高官难以想像或体会到的。
但我们更加担心的是,这次陆客缩减可能是未来更严峻控管的开始而已。若蔡政府未能珍惜前政府在两岸关系不断努力下所获得的成果,恣意和北京对呛、毁损两岸交流的基础、继续深化参与美日印太战略同盟围堵对岸、支持香港抗中独立活动,那么随着两岸对抗情势升高,导致陆客完全断绝,甚至北京使出杀手鐧让“两岸三通”停摆的话,台湾民众真的可以承受那样的经济后果吗?
不管未来两岸关系是要和或要战,至少应负责地告诉人民真相,包括本次自由行陆客减少的影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