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舟:世俗与庸俗的一线之差

时间:2019-07-28 09: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愚人之渡

奖学金得主选修的课程能引发质疑,别说在本地,在任何一个国家,应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本周围绕公共服务委员会让一名奖学金得主,到国外修读佛教研究的安排,意外触动部分社会人士的敏感神经,再次凸显社会在敏感课题上的别扭和不知如何自处。

大概没人会怀疑,宗教相关研究符合申请奖学金的条件,更别说是远赴英国牛津大学修佛教研究。而且,因此事被议论的奖学金得主是马来同胞,会选择钻研这个领域,更是让人直观觉得“怎么可能”。几个“怎么可能”叠加在一起,却成了指责公共服务委员会“不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

认为这个决定很荒唐的一方主张,奖学金得主选读的科系“应与我国经济与整体发展有关”,修读佛教研究比起修读科技、工程、数学、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对国家建设并无益处。也有人质疑,修读佛教研究是否有必要到牛津,奖学金得主的选择,是不是更多在满足自己的“个人追求”,多于以国家的需求为重。

公共服务委员会第一时间对这些批评作出回应,一方面指出当局过去也曾支持奖学金得主到较不热门的学府深造,或修读非传统学科;另一方面强调委员会颁发奖学金时,也考虑如何让公共服务更多元,奖学金得主了解宗教有助于制定政策。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世俗主义不代表要除去所有宗教内容”。这也是此次交锋背后最根本的认知差异所在。宗教研究就必然等于“不世俗”吗?如果把宗教纯粹当作一种迷信,那可能宗教研究会被视为怪力乱神而非严谨的学术。但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宗教也在不同历史社会条件的作用下,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和哲学,从思想和辩证上是有学术价值和锻炼思考作用的。如果我们只片面、教条式地理解世俗主义,刻意避开一切跟宗教沾点边的内容,以为抱持着鸵鸟心态,对构成社会和世界知识体系的部分学问不闻不问,就能远离一切宗教相关的讨论,这不是世俗,而是庸俗。

或许可以换另一个角度,理解上述群众的反应。今天他们之所以持反对立场,纯粹是因为觉得公共部门奖学金和佛教研究挂钩,本身就匪夷所思,因此没有看到课程所涵盖的更深层内容。如果今天换做是让这名奖学金得主去修读哲学,而他在求学期间才选择进一步专攻佛教研究,是不是反对者会因“哲学”而宽容一些?

但我们又怎能对这些反对者口诛笔伐呢,毕竟对任何跟宗教沾点边就反应过敏的又不只是他们。以一些面向公众介绍宗教知识的活动为例,尽管出发点是促进跨宗教认识,但同样也可能触动到一部分较谨慎公众的敏感神经,担心活动是否与“世俗”“不偏向任何宗教”的精神不符。

从较开放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确实多虑了。但它也反映了社会整体缺乏对跨宗教、跨种族学习逐渐常态化的接受,是以维护种族和宗教和谐、维护世俗价值观成了促进融合的绊脚石。公共服务委员会或许不觉得让奖学金得主念宗教研究是什么大刀阔斧的举措,但其开明的决断在消除认知差误上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更长远来看,要让社会整体不轻易对宗教课题反应过敏,还得从灌输正确的世俗观念、扫除庸俗思维下手。

(作者是新闻中心记者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