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监管层放宽上市条件,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目的是鼓励更多创新企业在国内上市,但改革措施能否显现效果,尚需时间检验。
全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几家科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都在海外上市,没有一家在中国A股上市。这让国内广大A股股民感到遗憾,也是股市监管层一大尴尬。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监管层不可谓不努力。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在深圳交易所开板启动。2013年底,“新三板”股转系统开始向全国接收企业挂牌申请。
但是,不管是创业板,还是新三板,离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似乎还相去甚远。
以创业板为例,从2009年算起,创业板开板差不多10年。截至2019年7月22日,创业板上共有上市企业767家,总市值50304亿元人民币,大约是A股主板市场的1/8左右(沪市+深市A股总市值大约40万亿)。
从历史回报来看,创业板可能也没有达到投资者们一开始的预期。以创业板指数(399006)来计算。2010年6月初,创业板指数为1000点。截至2019年6月底,创业板指数为1511点左右,9年以来累计回报50%左右,年化回报4.7%左右,让很多投资者失望而归。当然,同期的A股主板,回报更差。沪深300指数的年回报,仅为3.8%,还不如创业板指数。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新开始的科创板,能否成为新的纳斯达克?
首先,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异同。
注:数据来源:Choice。科创板财务数据基于2019年6月30日,创业板财务数据基于2019年3月31日。其他数据基于2017年7月22日。
严格来讲,拿科创板的25只股票,去和创业板的760多只股票对比,不太合理。这是因为,两个市场的上市要求和标准不同,历史也相差甚远。而且,一开始被批准上市的25家科创板企业,应该是申请上市的100多家企业中实力最强,基本面最好的候选企业。
从上面的财务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25家科创板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3.17亿元左右,高于创业板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1.9亿元。25家科创板企业的利润中位数为5600万人民币左右,也要高于创业板企业的利润中位数(1500万左右)。
但是,如果我们拿科创板的25家企业,和创业板指数(399006)中的100个成员进行对比,其可比性就要强很多。比如,科创板在7月22日休市后,总市值大约为5300多亿,平均每家企业的市值为215亿左右。而创业板指数100家企业的总市值,为24405亿左右,平均每家企业244亿左右,和科创板企业非常接近。
但是,创业板指数中的100家公司,估值要比科创板企业低很多。举例来说,创业板指数100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大约为37倍。而科创板企业的平均市盈率,为53倍左右,比创业板100家公司高出了40%。
创业板指数100家企业的基本面,也要明显好于科创板企业。比如,创业板指数100家企业的销售额中位数为6.45亿,大约是科创板企业销售额中位数的2倍;平均利润为8400多万,比科创板企业的平均利润高出50%左右。
科创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其刚刚开板,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像华兴源创这样成功的夫妇创业故事,更是让无数读者和投资者感到兴奋。对于他们来说,购买一只科创板股票,买到的不仅是一只股票,更可能是一个白手起家,勤劳致富的中国梦。
但是,我们也需要深深理解,受到关注越多的投资产品,其价格往往更可能远离基本面和理性范围。根据国外股市一些科技股上市后的表现来看,在那些股票IPO后的一开始几天,价格波动非常大。有时候连涨,有时候连跌。有些股票开盘第一天上涨30%,40%,过了一两个月,跌破发行价。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目前科创板,一共只有25只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的范围非常小。这些公司,不管行业和基本面,集体上涨,本身就说明这个上涨,主要来自于科创板板块的总体上涨,而不是公司自己的基本面。当海水涨潮时,里面的大鱼、小鱼、鸭子和水草全都上涨。但只有海水落潮时,我们才会看出其中的区别。
如果投资者对科技创新企业看好,想要投资,更稳妥的方法,是购买一个类似于创业板指数基金/ETF的产品。从多元分散,估值,基本面等角度来说,这样的投资方法更加稳妥,而且也能享受到科创企业股价上升带来的好处。
至于科创板能否走出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怪圈,突破重围,成为代表中国创新行业的纳斯达克,目前下结论则为时过早。股市监管层引入了更加宽松的上市条件,允许更加灵活的“同股不同权”设计机制,其目的是鼓励更多的有前途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国内上市,获得公司发展需要的资金,避免像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这样的企业出走海外的“悲剧”重演。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能否起到效果,则需要时间来检验。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观察:监管层对于公司治理的监管力度如何,有没有有效的上市和退市机制,会不会像A股一样成为潜在的圈钱市?有哪些投资者参与?流动性如何?摩擦成本如何?等等。要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至少需要看两、三年,甚至更长。让我们拭目以待,期望科创板催生出一批新的中国科技巨头。
(作者系新加坡五福资本CEO。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