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杰:台湾用民调选“总统”的荒谬

时间:2019-07-06 07: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台面下

台湾的政治不只口水多,民调更多。只要有钱有资源,任何人、智库或媒体机构都能进行民意调查为特定政治人物擦脂抹粉,或挫其锐气。随着台湾进入选举热季,民调更是多如牛毛,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份出炉。而台面上的政治要角每每被问到最新民意走向,也总会以“民调只是参考”搪塞,含糊带过民调的重要性。但吊诡的是,蓝绿两党这回竟都以“全民调”产生“总统”候选人,创下首例。

即将从后天办理七天“总统”初选民调的国民党主席吴敦义,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里程碑的历史意义。他昨天主持记者会说明初选民调抽样流程时说:“这是中华民国头一次“总统”初选由民调产生,我们本持良心,这与完全不公开民调、过程受到质疑的政党不同”,一边强调国民党大公无私,一边嘲讽民进党不公不义。

民调所测量的“民意”,明确地说,是指某地区特定族群在某时对某特定议题的态度取向。政府施政要顺应民意,选战竞争更要顾虑民意。就统计学理论,只要随机抽样的选民具有代表性,即他们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居住地等大致符合全台湾的选民结构,民调机构即可由样本选民对调查问卷的答复来推估全体选民的意见。然而,理论与实践毕竟存在落差,例如母体偏颇、访员素质等问题都可能令抽样出现误差,导致民调丧失本意。

既然如此,当老牌民主国家如美国都敬而远之时,台湾两大政党居然独步全球,使用全民调作为党内“总统”初选机制是否恰当?

事实上,以民调定输赢的初选提名方式,是由民进党率先在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采用。绿营当时采取二阶段初选:第一阶段,党员投票若无结果则采第二阶段民调,尔后,民调的比重逐年增加到现在的“全民调”。后来,国民党也开始仿效民进党,并逐步拉高民调在初选的占比。

根据台湾政治学者王业立和杨瑞芬的分析,国、民两党在提名候选人时引进民调,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试图缩短党意与民意的落差,以期能提名更适当的候选人而在选战中获胜;二则是借此消弭党内初选时贿选、买票的风气,以及“人头党员”“口袋党员”对初选结果所可能造成的扭曲。

以国民党为例,原本对参选“总统”存有幻想的吴敦义,一开始其实对全民调不以为意。分析普遍认为,掌握党机器、又有操盘“九合一”大胜背景经验的吴敦义,在动员党员上,较其他潜在参选人有利。同理,身为高雄地方派系“白派”的代表人物、长年深耕基层的前立法院长王金平,也对自己的党员号召力信心满满,因此当党中央执意为高雄市长韩国瑜参选铺路,定制“奇奇怪怪的初选”时,这位爱面子的蓝营大老自然不愿奉陪到底,而是选择临阵退出。

不过,凡事一体两面,民调初选也不无缺陷。譬如,初选获胜者不尽然在大选中具备强势的竞争能力,也未必是最适当的人选;政党丧失“选才”的重要权力;民调机制也将使在职者(“总统”蔡英文)与颇具声望者(韩国瑜与鸿海集团前董事长郭台铭)占尽优势﹔破坏党内团结,且落败者仍可能执意参选到底。

而即便民调初选有助于排除“人头党员”作怪的疑虑,它也同时让其他“奥步”(烂招)有机可乘。以民进党上月进行的初选民调来说,原本处于下风的蔡英文最后居然迎头赶上,大幅击败对手赖清德,令专家学者对母体样本尤其是手机号码的可靠性存疑。就连火眼金睛的前“总统”陈水扁都呛声说:“阿扁打死也不相信。”

国民党当然也逃不过质疑。近来有关绿营支持者企图灌票给韩国瑜的传闻甚嚣尘上,有的更喊出“有瑜(韩国瑜)点鱼,无鱼吃菜(蔡英文)”的教战口诀。此外,由于国民党采用“户中抽样”,也就是接电者未必是答题者,就有“非韩不投”的韩粉计划“冒充”年轻人,以增加被“点中”的概率,简直无奇不有。由于各种阴谋论满天飞,才逼得吴敦义昨天不得不开记者会,宣示自己身为一党之魁,不会对任何候选人做出不公不义的事情,“留下历史永久丑陋的记录”。

然而,民进党的“总统”提名已拍板定案,国民党则是箭在弦上,如今再讨论民调初选是否恰当,也都是后话了。只盼蓝营初选结果,不会再让人“打死不信”。

赞一下
(5)
33.3%
赞一下
(10)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