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霆:“你是什么垃圾?”背后大国治理考验

时间:2019-07-03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途京拾趣

被称为标志着魔都“跨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前天生效,社交媒体近日被多个垃圾分类相关段子刷屏,其中一个“你是什么垃圾?”,看了尤其让人忍俊不禁。

“你是什么垃圾?”指的是一些市民到垃圾投放处时,被志愿者或居委会阿姨问到的问题。毕竟垃圾如今不再只是垃圾,而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大类别。按最新法规,个人混丢垃圾的后果可能是最高200元(人民币,下同,约40新元)的罚款,单位的相应罚款则最高为5万元。

虽然官方早已就垃圾分类新法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垃圾分类的复杂性仍让不少人措手不及。朋友圈近日流传各种无奈得有点可爱的疑问,像是有人烦恼珍珠奶茶喝了应该如何丢,写道:“先把奶茶撇干净,珍珠倒入湿垃圾,杯子倒入干垃圾,盖子倒入可回收垃圾……算了,不喝了。”

环境领域的污染防治是中共十九大后,中国高层定下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上月初,中国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更明确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垃圾分类显然不仅是环保运动,更是如同“扫黑除恶”般让地方官员不可松懈的政治任务。而不只是上海,接下来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大城市也将加入垃圾强制分类的行列。

记得不久前和上海同事聊起垃圾分类时,听说上海即将落实“不分类就罚款”的条例,我第一反应是:“如果是在北京,我会觉得生活被打扰”,看来我现在是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了。坦白说,在外卖盛行的时代,一天如果不出门,我可以叫上五次外卖,累积的食物残羹、塑料袋、塑料盒、一次性餐具等垃圾量很容易叠成一座小山。矛盾的是,叫外卖本来就是因为贪方便,如果最后还须花时间细致地将垃圾分类,不得不说是繁琐的苦差一桩。

这股惰性相信正是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向来所遇到的难处之一。在北上广深等人们步伐匆匆的城市,要求每天加班回家后已筋疲力尽的市民们费心思将奶茶与珍珠分开再扔弃,可想而知,不会是件容易的事。

而显然,道德劝说的效用不大,否则很多城市多年来推出的垃圾分类试点,不会一个个都“凉凉收场”。有舆论质疑,为何不靠宣导而非得要罚款?关键是,在环保意识淡薄的情况下,道德层面的敦促发挥不了太大效应,法律约束确实有其作用。

没人会说垃圾分类不好,但这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运动推行起来也并非没有风险。罚款毕竟是相当强硬的举措,200元罚款对小市民不算小数目,当局如果过于严厉实施个人罚款,激起社会反感或矛盾也是可以预见的事。

又如中国各城市陆续出台垃圾分类举措,像西安规定个人不履行垃圾分类将视作不良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这将影响其社会诚信评估,部分舆论对此严苛做法持保留意见。接下来,各城市如何在政治压力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取得平衡,对基层执法能力和方式将是考验。

在全球范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穷于应付环保问题。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凭着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治理最受舆论诟病的雾霾,到整治日益严重的长江水污染,到如今就垃圾分类对个别民众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是现代化治理一步步落实的过程。这间中不时出现一刀切或矫枉过正等问题,但走到大规模强制垃圾分类这一步,也让人感受到环境和社会治理一种急迫的提升和正视。

当然,垃圾分类难点多多,包括必须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加强投放、收集、运输等环节衔接等。如今从中国最发达和文明意识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启动,中国若做到了全国落实垃圾分类,应该可视作迈入现代化和文明社会的指标了。

面对区分湿和干垃圾的苦恼,民众嘴里发着牢骚,但没多少人能真正否定垃圾分类的必要。那天看到“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别笑!下一个就是北京”的新闻标题,转身向朋友碎碎念:“我没办法做到”,但心中知道,当小区内垃圾桶从一个变四个时,该做的终究会做的。

赞一下
(58)
92.1%
赞一下
(5)
7.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