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蓟燕春秋
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意双方重启经贸磋商,美方表示不再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新的关税,中国则同意继续购买美国的农产品。这意味着陷入僵局的中美经贸谈判将重新启动。
或许是要证明这次“习特会”“非常非常好”,特朗普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宣布中美关系将“回到正轨”,并称他允许美国公司继续向中国电信巨头华为销售产品。对于饱受美国打压的华为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但国际舆论并不看好中美谈判的前景,中国主流官媒也没有大书特书大阪“习特会”的成果,而是认为接下来关键的是美方“既要说到,更要做到”。
《人民日报》昨天发表署名“钟声”的评论说,中美作出重启经贸磋商的决定,表明愿意通过对话磋商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问题是还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新华社昨天也发表文章称,如果没有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具体行动,依然反复“变脸”、漫天要价,重启的磋商也不会有结果。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坚守原则底线,只有尊重彼此的核心关切,中美合作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包括中国舆论在内的国际舆论不看好中美经贸谈判的前景,既有过去一年多中美经贸谈判屡谈屡挫,双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历史依据,也有双方在接下来经贸谈判中难以回避和调和的底线冲突。
去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在去年5月一度达成不打贸易战的协议,但协议很快作废,双方正式开打贸易战。去年12月,中美元首在阿根廷达成共识,双方团队经过11轮谈判,结果今年5月在接近达成协议时又再次谈崩。美国决定对2000亿美元(约2740亿新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对另外3000多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也对约6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加征关税。
这次大阪“习特会”上,双方又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但问题是:中美对“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理解并不一样,双方的谈判诉求和底线也差别巨大,双方要怎么谈才能谈到一起?
按照美方统计,2018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4192亿美元。美方认为,美国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就是对美国的不平等,而中国政府通过资助国企等手段干预市场,加剧了贸易不平等。美国通过加征关税,不仅要改变对华贸易逆差,还要迫使中国进行结构性改革,即放弃扶持国企等非市场行为。
具体说来,美国在谈判中要求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农业、能源产品,却在高科技产品出口上仍对中国继续设限;要求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结构性改革等问题上立法并接受美国核查等。而且在谈判期间,美国不放弃已有的对华产品加征关税措施,并且将华为等4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名单”,实施制裁。
中国则要求美国全部取消对华产品加征的高额关税,使双边贸易恢复正常;要求中国对美国贸易采购数字应该按照阿根廷“习特会”达成的共识,不能随意改变;要求协议文本必须具有平衡性,表达方式必须为国内民众所接受,不损害国家主权和尊严。
中国之所以认为美方的文本损害了国家主权和尊严,可能是因为美方要求的结构性改革不仅牵涉到中国政府与国企的关系,甚至还有美国核查中国相关国企运行的内容。因此,在中国上述三项“核心关切”中,第三项可能最重要。
虽然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等对华鹰派不愿在“结构性改革”等问题上松口,但从特朗普的多次表态来看,他很少提到“结构性改革”,这次他同意不增加新的对华关税,重启中美经贸谈判,还允许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售产品,换来的是中国重新承诺购买美国产品,显示他更在意中国大量购买美国产品,尤其是与他能否连任有关的农产品。
从更大的范围看,中美贸易战以及科技战其实是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角力的一部分。这场角力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双方就算一时解决了燃眉之急,其他的问题和麻烦也会接踵而至。
但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业已形成的今天,中美之间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生关系,双方谁也无法承受只斗不和的后果。换句话说,就算双方在谈判中的诉求和底线差别再大,双方也必须谈下去,并且最终谈出一个双方可能都不大满意、却又都不得不接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