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联欧抗美不成分流态势明显

时间:2019-06-28 09: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中美经贸对抗愈演愈烈,欧盟与中国大陆关系也出现变化。犹记得过去二年,中国国家主席...数次与德、法领袖高谈共同对抗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颇有中欧联手抗美的态势。但事实上,受到美国态度的影响,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出现重大调整,成为中美对抗之后世界格局发展的重要变数。

在上周欧洲联盟执委会所发布的2018年贸易与投资壁垒报告(TIBR)中,中国首次取代了俄罗斯,成为目前欧商面对贸易及投资障碍最多的国家,共计有37项障碍;俄罗斯紧追在后,有34项障碍。

有趣的是,若与2017年相比,当时贸易及投资障碍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障碍项目为36项,第二名中国仅有25项。亦即是欧盟认定在过去一年中,俄罗斯减少了二项障碍,中国的障碍项目数量却暴增了50%;再看看受到影响的金额,因为出口量体很大,欧盟估算,受到中国障碍影响的出口产品价值高达257亿欧元。

此一结果,与中国大陆期待双方合作推动经贸自由化的方向有很大的落差,也反映出欧盟恐怕不易将北京当成自由化的真正盟友。在TIBR报告中,欧盟虽然指出将继续透过对话解决问题,但也强调若协商无效,将坚决寻求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救济。

WTO确实是中欧双方的战场。以引发美国启动关税战的强制技术移转为例,欧盟在去年6月时,同样以中国大陆藉由合资及进出口管制以强迫技术移转的作法为由,向WTO提出控诉,并已成案审理之中。

另一方面,欧盟迄今拒绝在反倾销调查程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导致中国在2016年向WTO起诉欧盟,却在今年5月判决即将出炉前主动要求撤案。中方专家说,这是北京考量整体情势下改变立场的举动,但国际间则多认为是因为先前已传出中国可能败诉,为避免再次被判决内容羞辱、甚至引发他国跟进的连锁反应,这是中国不得不走的一步。

这些攻防,反映出受到美国影响后欧盟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今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宏即公开表示,欧盟对中国长期抱持的天真想法必须改变,允许中资在欧盟境内取得如港口等基建是一种战略错误。德国总理梅克尔也同样表示,应更加重视中国“竞争者”的身分。

不仅是德法大国的个别立场变化,这些态度更具体反映在整体欧盟28国对中国政策的转变。自2003年起,欧盟将其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正式定义为“全面性战略伙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关系。然而欧盟执委会在今年3月的欧中互动战略报告中,改变了过去15年来的基本立场,指出对欧盟而言,中国现在有三个身分:全面性战略伙伴、科技经济领域的“战略竞争者”(Strategic competitor),以及追求不同治理模式的“战略对抗者”(Strategic rival)。

科技竞争者,意味着欧盟在科技经济领域,将以确保竞争优势、防范“偷吃步”来保持公平竞争环境为与中国互动的基础;战略对抗者,意味着欧盟在社会、法制、人权、隐私等公共治理议题上,将采取与“中国治理模式”对抗的立场,以争取欧盟所相信的治理架构获得支持。

归纳以上欧盟近期的改变,跟美国川普政府的立场与态度在大方向上如出一辙,差异之处只在具体落实的作法上;川普是洋基大兵,欧盟则是相对优雅的欧洲绅士。但不论硬软,对于中国模式的挑战却相当一致。中国联欧抗美同盟看来很难成形,却引出欧美联合阵线,对北京而言,不知是失策还是意料中之事?对台湾及亚太各国而言,世界分流的局面似乎愈来愈清晰,必须提早准备,以为因应。

赞一下
(232)
70.5%
赞一下
(97)
29.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