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地名是时代产物 清理地名避免矫枉过正

时间:2019-06-22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指出,政府在出台本次整治文件之前,没有按程序做足社会风险评估,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他也认为,政府在中美贸易战和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际整治“洋”地名,容易使人们往“东西之战”的方向猜想。

中国一些地方整治地名的做法引起争议,民政部昨天要求各地准确把握政策,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受访学者认为,许多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可当成历史来看待,无需集中治理,执行政策时也应避免“一刀切”和矫枉过正。

中国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去年12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6月以前,完成以下四类地名的规范工作:崇洋媚外、刻意夸大、怪异难懂和重名同音,简称“大、洋、怪、重”。

距期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近日推出的不规范地名清单,引起舆论反弹。

例如,海南省原本要求“维也纳国际酒店”改名,理由是维也纳是外国地名,“崇洋媚外”。酒店回应说,“维也纳酒店”是注册商标,改不得。

时评人叶泉在前天刊于《法制日报》的评论中指出,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酒店、门店名称不在地名的范围之内。因此,海南省把酒店、门店名称也列入整治名单,缺乏法律依据。

又例如,浙江温州的公寓“中瑞·曼哈顿”整改后成为“中瑞·曼哈屯”,网民感叹,这一改城里人秒变屯里人,从洋气变成土气。

有网民指出,北京的三里屯原来只是个小村子,现在成了全北京最繁华、最多洋人聚集的地方之一,那是否也因为地名与现实地理情况不符而需要被改?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号“侠客岛”提出,整改通知要求把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名字改掉,那么北京的王府井得怎么改?

再例如,福建漳州的东风大桥因为“名称刻意夸大”拟整改为东风桥,但有网民指出,许多今天看起来规模不大的桥,可能是早年村里最大的桥。也有网民提出,按整改的逻辑,中央重要机关办公的中南海也有名称夸大之嫌,因为中南海里只有湖没有海,理可改为“中南湖”。

小区名字已具品味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商业小区的名称带洋文的现象在约2000年以后出现,政府为鼓励招商引资以及为遵行放管服原则,不对开发商为小区取的名字做过多的干涉。当年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洋品牌,但如今随着国内品牌的质量提升,小区的名字已越来越有品味和传统特色。

毛寿龙说:“历史的东西应该当成历史来看待。改革开放初期,不只是商业小区的名称,连人名和个性化车牌等,都曾经出现一些听起来‘怪怪’的名字。我认为这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秩序发生碰撞以后产生的不适应现象,会逐渐随着时间自然调整过来,无需政府集中整治。”

他指出,政府在出台本次整治文件之前,没有按程序做足社会风险评估,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他也认为,政府在中美贸易战和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际整治“洋”地名,容易使人们往“东西之战”的方向猜想。

叶泉在评论中指出,根据1986年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不能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因此政府此次把“洋地名”列入整治清单的依据是法律而不是所谓的“崇洋媚外”。

他写道,《条例》也规定一个县、市内不能重名。由此看来,在此次整治行动中被定义为地名不规范的表现形式“大、洋、怪、重”里,只有“洋”和“重”具法律依据,而“怪”和“大”并没有被法律禁止,以此为由对地名进行整治就明显师出无名、于法无据。他认为本次地名整治行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做到依法治理。

赞一下
(118)
90.1%
赞一下
(13)
9.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