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海腔新调
前两天,一个新加坡朋友来上海玩时突然问我:“上海是不是治安不太好?”
派驻中国一年半,一直觉得在上海居住很有安全感,怎么到上海没几天的朋友竟然觉得上海的治安不好?一问才知,朋友之前走访上海最热闹的文化休闲场所新天地,被一幅巨大的广告牌给吓到了。
这幅街角的电子广告牌大概两三层楼高,白底的电子屏上印着十二个大大的黑字,“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好像在向隐匿在新天地的黑恶分子发出有力的震慑,让朋友以为新天地一定是个黑恶势力藏龙卧虎之地。
本月初起,上海迎来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一场如火如荼的扫黑除恶大作战在上海迅速启动,浩大的声势仿佛要让扫黑除恶渗入到社会的每个毛孔,你想不注意到都不可能。
笔者所住的小区里,每座住宅楼门口不久前都贴上了当地公安局印发的扫黑除恶海报。小区附近的那片老房子,弄堂门口张挂起漫画海报,介绍重点打击的12类黑恶势力,还附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举报电话和举报地址。
扫黑除恶的标识也进驻一些高档商业区,朋友所说的新天地是一个例子。前两天到长宁区的一家知名商场用餐,商场内中央广场的“黄金地段”广告银幕上,扫黑除恶的宣传同Coach等时尚品牌的商业广告一起循环播放。
还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商场附近一栋数十层楼高的大厦被灯光点亮,也在夜幕中显示“扫黑除恶”四个大字。有朋友看到我拍下的照片说,上海确实是中国特色的大都市,连扫黑除恶的宣传都如此具有“魔性”。
上海各层级的公检法机构近期最近也争先恐后亮出扫黑除恶成绩单:这一边,松江民警兵分多路,抓获数十名伪造租赁合同,冒领动迁赔偿的嫌疑人;那一头,嘉定区公开审理“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集团……就连企业单位也不甘落后,上海地铁站昨天就在官方微博晒出扫黑除恶系列整治的一项成果:在巡逻地铁车厢时,查获一名发小广告的人,收缴广告50张。
扫黑除恶大作战几乎动员全市上下,上海市民却褒贬不一。一些民众对打击黑恶势力拍手称快,网上也出现不少举报的声音,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有人吐槽,“这种事情应该出其不意,怎么能大张旗鼓”,这阵仗“好像生怕老鼠不知道猫来了”;也有网民抱怨,在社区开展扫黑除恶后,孩子打羽毛球的球馆被“扫”了,小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也关了;还有网民质疑,“发个小广告,硬要和‘扫黑除恶’搭上边”,是不是太凑数,岂能什么都往扫黑除恶的“筐”里装?
中国去年1月高调宣布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后,要求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当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这项工作把矛头对准民众身边的基层黑恶势力,以及黑恶势力的官方“保护伞”。过去一年多,扫黑除恶之风几乎吹遍整个中国,对地方的黑恶势力形成极大的震慑。
但与此同时,运动式的推进手法也让扫黑除恶在一些地方变成典型的形式主义,闹出“扫黑从幼儿园抓起”的大笑话,或是发生扫黑除恶扩大化,让“失独家庭”成为重点排查对象。
从上海这一轮的扫黑除恶动作看,重点打击的对象包括套路贷、校园贷、黄赌毒、市霸、行霸等黑恶势力,即便是整顿地铁发小广告这种同黑恶势力不太沾边的乱象,也是对上海社会环境和风气的一轮有益整顿。
不过,扫黑除恶如何防止过度留痕和表面功夫,风头过后各种牛鬼蛇神是否又会现身,扫掉“虾米”的同时能否揪出“大鱼”,有没有勇气动到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和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恐怕是每一个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城市,都要面对的难题。
当然对于上海这个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城市,风风火火的扫黑除恶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尴尬:到处张挂的扫黑除恶标语,一下子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线,难免让外国来的朋友误解了这座其实挺安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