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逃犯条例》争议令香港“内外交困”,特区政府以傲慢做法推动修例,无疑是激发民怨的主因,但外国政府高调关注,使争议演变成“国际政治事件”,美国政客借此谋取政治利益,更令香港卷入中美角力的漩涡。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港人更要三思而行,切忌予人口实,令回旋空间愈收愈窄。
一些反对的市民视链接国际社会声援为阻止修例的其中一个方法,部分民间团体和民主派政治人物更出访英美等国争取支持,另有港人发起于美国白宫网页联署,要求美国表态。
近日,有美国参议员向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提议案,要求国会修订《美国-香港政策法》,以及提出《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其中,《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议案多了具体行动,包括美国总统可以禁止涉嫌打压香港人权的人身入境美国,甚至撤销相关护照和冻结在美资产。
反修例者寻求外援的理据是条例牵涉在港外地人和资金的利益,加上港府不肯妥协,所以呼吁国际关注。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齿一些政商人物在修例过程中只求达成一己之私,甚至有些人口说爱国爱港,却被揭发持有外国护照。
也许,对反对者而言,美国参议院两个提案是“阶段胜利”,但平情而论,美国政府表态支持,是真的替港仗义执言吗?他们关注的,恐怕只是美国乃至自己的政治利益;美国政客向来都基于自身利益,即使关心国外人权状况,亦只针对部分国家,例如对沙特阿拉伯等部分人权侵犯视若无睹。近月中美贸易战拉锯之际,美国政客高调关注香港事务,或想以人权民主议题牵制中国。
夹在中美当中,没有人知道能否令港府受压,但肯定会令香港蒙上更大风险,因为这会容易令中央误判形势,添烦添乱。纵然冲突是出自港人反对政府修例和管治不力,是内部争议,但难免内地有人误判为反政府运动,甚至联同外国势力反华。例如2014年占领运动期间,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曾表示,运动是香港版的“颜色革命”。依此推测,若有组织向中央政府上报,反修例示威在推动“颜色革命”,不足为奇。
示威者寻求外国支持,虽然是因为他们觉得已再无他法,但此举的反效果亦须正视。“颜色革命”之说若然流传,更让人有机会扣帽子,实非港人之福。追源溯本,《逃犯条例》修例导致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对立,全因草案内容和推动过程均有缺失。事已至此,官民也不应添加柴火,而是顾及大格局下,寻求务实解决之道。只要政府进一步在条例加强人权保障,调整修例步伐,相信可令市民安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