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修例强拔心中刺 管治失效代价难弥补

时间:2019-06-14 09: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香港立法会连续3天取消会议,《逃犯条例》修订审议稍延,社会气氛稍见平静,然而这场“完美风暴”带来的低气压仍然笼罩全城,危机随时又再爆发。政府执意修例,强调不是漠视民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可是当局必须慎思,强推修例对社会稳定和政府管治的代价,是否真的比现在叫停为轻。政府推行政策,不能一厢情愿,就算政策长远真的对社会有好处,倘若社会未有准备、民情尚未理顺,硬推下去也不会有好结果,徒然将大多数市民推向对立面,日后施政,各方都不会合作,甚至事事阻挠,政府管治失效,只会提早沦为跛脚鸭。

修例重挫官民关系 施政不能一厢情愿

经历周三连场暴力事件,昨天巿面大致恢复平静,金钟虽见警民对峙,总算相安无事,较惹争议是有人发起“地铁不合作运动”,在繁忙时间妨碍列车正常开行,声言要瘫痪港铁逼“全人类罢工罢课”,对部分乘客构成不便。立法会取消大会,对于紧张局势暂时降温,有一定作用,然而一旦大会决定重开,剑拔弩张情况肯定又再重临,刻下相对平和的气氛,仅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周三下午部分激进示威者暴力冲击立法会,令人侧目,不过亦有人权组织批评,警方以小撮人暴力作为口实,过度使用武力。警务处长卢伟聪表示施放了150枚催泪弹,强调警方所用装备,与海外国家执法机构处理同类暴动的装备无大差别,并说布袋枪及橡胶子弹等全属“低杀伤力武器”,然而随着愈来愈多伤者证辞和影片证据曝光,警方使用武力是否合度,外界确有充分理由提出质疑。警方在行动中有否过度使用武力和违反警察通例,监警会应认真调查追究。天主教香港教区辅理主教夏志诚一边呼吁年轻人勿用“不公义方式去争取公义”,同时亦要求警方克制理性。唯盼各方都能保持冷静,避免再生暴力事件。

解铃还须系铃人。夏志诚和香港总商会均希望政府多听意见、与公众进行有意义对话。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承认,推动修例为她带来政治代价,已有心理准备未来3年管治会更困难,但个人代价不在考虑之列,又指停止修例代价可能更大。当局这个政治判断是否明智准确,大有商榷余地。

这次修例触动港人对内地信心信任的根本问题,各式政治操作令焦虑恐惧进一步放大。如何看待内地,是香港政治撕裂断层所在,远至2003年《基本法》23条立法争议,近至过去数年国民教育风波、政改以至高铁一地两检等,莫不再三反映这一点。

从港府角度而言,不少重大政策措施都涉及与内地关系,不能因为信心不足问题便无了期拖下去,就算现在撤回修例,也无法保证不会再起争议,23条立法和国教经验说明,一旦撤回实际等于无限期搁置。对政府来说,最理想结局当然是《逃犯条例》修订通过后,一切安稳正常,中央以实际行动证明不会滥用移交机制,经过一年半载,市民接受是“虚惊一场”,就如一地两检一样。林郑表示现在撤回修例,政府将永远无机会证明可以消除公众焦虑、无法拔除市民心中的刺,反映的正是这一思路。

诚然,就像习泳一样,要克服怕水心理阴影,有时最有效的方法,确是先将人推落水慢慢适应,然而这种做法必须视乎具体情况,不能胡乱采用。港人对内地司法制度不信任由来已久,政府坚持修例,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这个心理阴影,一厢情愿以为既然一地两检行得通,《逃犯条例》或许也可以。一地两检和《逃犯条例》争议,表面均涉及港人会否遭内地当局缉捕,惟两者有关键差异。多数市民理解一地两检是便民安排,若有人坚决不信一地两检,只要不踏足西九高铁站便没问题,相比之下,修订《逃犯条例》,目的就是为了“交人”,市民自然容易疑惧。市民心中的不是小刺而是梁木,政府强拔心中刺,结果可以是流血不止。

孩子有心结并非任性 横柴入灶难有好下场

林郑以不能纵容孩子任性不读书作比喻,解释不撤回修例决定,然而有时问题并非孩子任性,而是真的很恐惧很抗拒,即使父母用心再好,倘若无法先减少子女心结,是不可能硬逼子女接受的。政府硬推修例,希望长远能向市民证明做法正确,可是事情中短期对官民关系的破坏,有可能永远无法挽回,即使长远真的证明修例疑惧是过虑,民众积愤未必能够抚平。

当前香港民情躁动,政府强行修例,将把多数市民推向对立面,日后莫说“明日大屿”,连一些平常不过的民生政策,也未必能取得一般市民和民间组织信任支持。政府愈益孤立,施政寸步难行,最大得益者就是一些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既得利益者。政府施政为求支持,有可能愈益向小撮人利益倾斜,加深民怨和猜疑,陷入管治愈益困难的恶性循环。当局必须想清楚是否一定要横柴入灶,继续强推修例。

赞一下
(76)
61.8%
赞一下
(47)
38.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