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良平:新冷战条件下中国战略空间与抉择

时间:2019-06-10 16:0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美国完全没有做好和中国互利共处的思想准备,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一个可能会比美国强大的“异类”国家。(新华社)

即使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有时也不得不忍气吞声,采取现实主义的做法,以避免使国家利益进一步受损。例如1985年的伊朗门、1983年的贝鲁特军营爆炸案及1993年索马里的黑鹰直升机坠落等,美国都选择了退缩。在许多人看来美国丢人现眼了,但其实是强大、自信和成熟的表现。作为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又念念不忘“百年国耻”,中国恰恰在这方面最容易受伤,在冲动之下犯颠覆性的错误。

美国正以泰山压顶之势,对中国进行全面打压,同时对中国特定企业和中国的技术能力进行绞杀。其凌厉的攻势既反映了特朗普总统的一贯行事风格,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极度焦虑和恐慌。

美国完全没有做好和中国互利共处的思想准备,在心理上无法接受一个可能会比美国强大的“异类”国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两国关系完全有走向长期全面对抗、甚至肢体冲突的可能。在狮口大开、极限施压一年后,中国的反击是预料之中的,但反击方式和要达到的目的须仔细筹划,以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走上全面对抗的不归路。

在核武器和全球化时代,超级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除了双双自杀外毫无意义。但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仍起作用,其标志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以力量的消长来衡量一切,包括一般认为是互利共赢的投资贸易领域,也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旅游、移民、网络信息、交通运输等等,更不用说军事、安全、国际政治、全球治理、对外宣传和发展软实力等,这其实就是新冷战。

但这和旧冷战时期美苏各自领导一个独立的国际体系相对峙不同,中国目前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地带,是“世界的工厂”,有同世界各国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可资利用。

一年多来的贸易战中,中国尽量争取在适当让步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以维系正常的经贸关系,这是正确的。现在态度强硬起来,作出全面反击和打长期贸易战的姿态,也是正确的。忍让出来的和平是脆弱的,打出来的和平才是健康持久的。打不是为了打跨对手,而是为了打出新的和平互利共处的局面,正所谓“不打不成交”。这并非不可能,因为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都是表面现象,改变不了两国国运此升彼降的大势。

先看国际形势。挟持着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的余威,美国短时间内仍可以调动盟国,强推自己的意志。但由于特朗普在“美国优先”方针下一意孤行、肆意破坏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使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陷入动荡、面临巨变。特朗普的所作所为,正在挥霍掉美国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国际政治资本,把美国从一个伟大的国家变成一个平庸而霸道,甚至还有点小鸡肚肠的国家,这只能动摇其全球领导地位,加速其衰落。

美国的蜕变给了中国扩大国际影响的空间。特朗普使小性子,出尔反尔,不按常规出牌,践踏公认的规则,损害的是一大批国家的利益。此时中国如能表现出公平和原则性,主持公道,对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就走上了通向大国领袖的快车道。这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在此关头,中国怎样出牌,对它如何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至关重要;要坚决摒弃以前行为中不时带有的小鸡肚肠,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面貌,尽量同特朗普的美国形成反差。

美国的盟友正在丧失对美国的信心,开始自寻出路,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一个分化、各奔东西的西方世界,大大拓展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再加上中国在第三世界已经开拓了的空间,使此冷战不同于彼冷战。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西方国家都会被中国的资金、庞大市场和新颖的治理理念所吸引,在许多问题上和美国离心离德,甚至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心想建立的反华联盟很难成功,除非中国给他们以共同的理由。中国应千方百计避免和美国成为宿敌,并同尽量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成为经贸伙伴,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方面软实力比硬实力有效百倍。如果大多数国家不把中国当作一个威胁,想和中国做买卖,新冷战就打不下去。

再看两国国内的情况。中国政局稳定,社会殷实,经济增长仍处在快车道上,国家治理的成就是公认的。尽管用西方的理论和理念还无法解释得通,但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中国靠改革开放实现了高速增长和迅猛崛起,现行体制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调适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国运仅凭惯性继续上升,可以说几乎没有悬念。

再看美国国内,虽然两党,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民间各个阶层,在对华态度上相当一致,大有“同仇敌忾”的味道,但在其他根本性的问题上,如经济社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则一如既往地茫无头绪,丝毫没有形成合力的迹象。没有大规模的体制改革来革除积弊、更新机制,美国的国运不可能有根本的转变。而这种改革所需要的共识,在社会撕裂、政治向两个极端发展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产生。可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国力会因内耗而继续下滑。

保持交流才会有收益

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要求它在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要达到优秀。中国应该像巅峰期的美国那样开放市场,只有摒弃保护主义,全面放开市场竞争,中国才真正能够攀上世界的顶峰。二战后庞大且开放的市场是美国软实力的基础,中国也必须发展这样的软实力。现在美国保护主义抬头,是因为它已经丧失了许多竞争力,正在走下坡路,上升的中国则须发出自信的信号。面向全世界开放市场,从而强化同各国的利益关系,也是粉碎新冷战的有效的战略。

前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都有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改造世界的战略意图,因而和资本主义世界势不两立。只要中国不再产生这样的野心,就永远没有同美国这样一个充满创造力,在许多方面领先世界的大国为敌的理由。只要有交流就会有收益,这是中国500年来由于封闭锁国而导致落后、挨打得来的根本教训。美国会表现得咄咄逼人,甚至欺人太甚,但这是色厉内荏。过去40年两国关系的历史中,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甚至羞辱,从未间断过,但中国仍从中美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没有这种充满矛盾和挫折感的交往,中国绝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就。

中美之间是国运之争,但国运之争不见得必然是你死我活, 因为两者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特朗普的贸易战仅仅是开始,民族主义情绪在太平洋两岸都会不断高涨,两国相当一部分民众会将对方当作死敌。可以预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一些政客的言论和作为,会使许多中国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按捺不住地愤怒。但决策者要避免被民粹主义情绪左右,国运的交错会自然而然地解决这个情结。

要紧紧盯住既定目标努力不懈,即使做出一些不受欢迎甚至挨骂的决策来。中国有必要反击美国的打压,但反击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美帝”,因为美国在支撑这个使中国获益不浅的世界秩序中,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特朗普治理下这个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了,打败美帝后中国会发现麻烦更多,会怀念美帝。

中国胜出的关键不是打赢贸易战,而是保证国力的持续上升。这包括经济总量按期赶上和超过美国,经济结构及时调整升级,科学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经济社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让世界普遍认可,甚至羡慕的程度。达到这些目标要求中国全神贯注,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不能为了一时被伤害的自尊心,而牺牲长远的发展机会。

即使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有时也不得不忍气吞声,采取现实主义的做法,以避免使国家利益进一步受损。例如1985年的伊朗门、1983年的贝鲁特军营爆炸案及1993年索马里的黑鹰直升机坠落等,美国都选择了退缩。在许多人看来美国丢人现眼了,但其实是强大、自信和成熟的表现。作为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又念念不忘“百年国耻”,中国恰恰在这方面最容易受伤,在冲动之下犯颠覆性的错误。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赞一下
(69)
83.1%
赞一下
(14)
16.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