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设厂有可能吗?
除了东南亚之外,非洲、印度、美国也是经常被提及的中国制造转移产能的地点。在这其中,美国的条件最好,水、电、天然气等都比国内便宜很多,比如工业电价,国内普遍在0.8元左右,而美国一般不超过0.2 元;美国营商环境也更为透明规范,近年来一些州招商引资的力度也很大,达到一定的雇佣人数会有很可观的税收减免。比如2017年7月,富士康宣布四年内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投资100亿美元建造最先进的LCD面板厂,为当地创造最多1.3万个工作岗位,威斯康辛州给以的回馈是为期15年、高达30亿美元的免税和补贴激励。
不过美国的人力成本要比中国贵很多,目前美国各州的最低工资普遍在每小时10美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工人的月薪肯定在2000美元以上,至少是国内沿海地区的4倍。而且由于服务业高度发达,制造业很难雇到人。更麻烦的是,此前多年的去工业化导致美国的产业链已经很不完整。最近苹果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设厂,就发现连螺丝钉都要从中国运来。因此,美国适合那些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能源消耗大、供应链短的制造企业。福耀玻璃、巨石玻璃纤维在美国设厂,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非洲也是经常被提及的产能转移目的地,不过非洲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一概而论。有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相当靠前的国家,也有治安奇差、出门必须带保镖的混乱之地。而大部分非洲国家处在中间的不同位置,它们共有的优势在于离美国和欧洲近,普遍受到关税方面的照顾,做出口的话在海运费、关税方面有优势;人口年轻,不会缺工;工业基础薄弱,内需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劣势同时也很明显:人口虽然多,但教育程度低,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意识薄弱;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腐败横行,电力短缺,供应链很不完整。这些在短期里很难得到改善。
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因此被认为有望成为中国之后新的“世界工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印度的人多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种姓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自由地外出打工,因此,也有一种说法是印度可用的劳工其实只有一亿人,而且印度的文盲率在30%以上,这样算下来,真正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并不多。另外,东南亚、非洲共有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腐败、市场不统一、缺电等问题,印度几乎一样不少。况且,自去年6月以来,美国和印度之间也爆发了贸易战,双方互加关税,情形和中美贸易战差不多,最近,美国又取消了给予印度的普惠制关税待遇。这些都注定了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厂”,也无法成为中国企业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让内需支撑中国制造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能力承接起中国制造的全面转移。而中国本土的优势仍然很明显:完整的产业链,优质的基础设施,吃苦耐劳性价比高的劳工,政府强烈的重商主义倾向和对招商引资的热情。这最终会让中国制造产生分化:一部分为规避关税和成本在海外设厂,或出口或主攻当地市场;一部分留在国内,开拓中国的内需市场;还有一部分升级到产业链的高端,顶着高关税继续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但规模会减少。
这里面至关重要的是后两者:大量企业要转移产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是中国制造的最大买主,为了不失去这个重要市场,企业才要千辛万苦去海外设厂。而美国不过3亿人,中国有13亿人,13亿人内需的迸发完全能支撑起高质量的中国制造。然而,提振内需的话说了很多年,却一直效果不彰;企业要从出口转做内销,同样困难重重。这其中的主要障碍包括:企业家安全感的缺乏、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压、抄袭模仿的盛行、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高昂的租金等等。
而这些同样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障碍。转型升级并不是逼企业一下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必然就能成功。没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的配合,在一部分产能转移出去之后,中国制造的萎缩和空心化,是最让人担心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海外投资咨询机构世界灵敏度的创始人,责编:闫曼 [email protected])